当前位置

: 短文高考 写作佳苑 浏览高考内容

时评写作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1-18 06:52:51 10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1.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 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 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写作模式: “时评”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

看下面三个标题:

(1)原题:201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2)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1)2019年度,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2)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 开头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 例如: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2009年高考辽宁考生《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2009年高考辽宁一考生《为蔡先生鼓掌》——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 主体部分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1)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2)分析问题。(为什么)

A. 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B. 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C. 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没时间想未来”的人生如何出彩?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 (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注重培养考试能手,却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只活在当下,却不着眼未来。 (对材料中心进行议论,从而引出自己观点)

紧张的学习节奏,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还有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苍白。生活犹如上紧了的发条,让中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更是一种奢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学习过度挤占,难免会导致学生“没时间想未来”。 (这一节,是从材料的结果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瓶颈。 (延伸议论,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的话,分析这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小见大,是这一节典型写法,延伸开去,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的良好效果。这一节,如果材料是一种好的结果,那么就要分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面将可以带来怎样良好的社会效果,否则,如这篇文章一样相反。)

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 (继续联系现实拓展开去,更加深入剖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一节尽量例举现实生活的种种典型事例,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平稳、顺畅,许多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出发,替孩子制定人生规划。殊不知,这种忽视孩子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包办”做法,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实质上却缺乏社会基础,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的自由。 (设身处地,最后收缩全文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文题目:

(事例)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微笑的中国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古老而美丽的中国向世人走来,迈着时代的步伐,自信微笑。国家形象片中,中国在微笑;屏幕之下,华夏儿女更应让祖国微笑着走出去,敞开胸怀,让健康的中国形象走遍世界。(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 软实力”不知何时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是的,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手操导弹肩负战机的形象无疑让人生厌,而偏居一隅不问世事的态度也早已被时代淘汰。中国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商品与资金,更是一个健康、微笑的国家形象。我们已受够因不了解而投来的白眼,我们需要打出响亮而有力的名片。 中国的微笑正在一天天愈加鲜明地展现给世界:世博园中志愿者们一张张友好而真诚的笑脸,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颜。友好开放的胸怀、热忱真挚的态度、流利顺畅的语言、全面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再多高楼大厦、再多高新技术无法取代的国家名片。一句句善意的问候,一张张青春的脸孔,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的文明中国、微笑中国。即使“理性”的觉醒已过去百年,人们依然会用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衡量一个民族:亲切态度远胜高强工业,金戈铁马难匹文明光辉。国家形象中寄寓着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挺立着不朽不折的民族精神傲骨。中国形象走出去,便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崛起,文化影响力,千金难敌。 当孔子的仁义经典化作琅琅读书声传遍世界,当京剧百转千回的唱腔飘扬到大洋彼岸,当万千华人以越来越积极地态度在全球贡献光热,我们不难相信,我们正在见证国家形象的崛起,民族文明的复兴。(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然而,我们又绝不仅仅是见证者,我们当做时代巨浪中的一滴水,纵然气力微薄,也要尽己所能。我们无法在时代广场的屏幕上微笑问候,却可以在生活中为中国人的形象添一分友爱;我们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传送经典,却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让社会文明一些。事实上,真正组成中国形象的不只是光鲜的伟人,不只是各色的文艺,而更是我们,是亿万个平凡的我们。缔造微笑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五千年风雨,五千年屹立,中国有过传说般的富饶,有过史书上的安康,有过列强瓜分的屈辱,有过抗击外敌的坚强。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中国洗去“天朝上国”的姿态,摘去“东亚病夫”的污名,以微笑、自信的形象再次走向世界。微笑的中国,需要你我的推动。 愿有一日,得见中华巨龙腾而上,万里不止,中国的微笑在你我奋斗中闪耀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对比,阐述事例,点明问题)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例举事例,概述原因)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小见大,阐述读书的重要性)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点题,呼唤读书,让读者真心读书)

事例回放: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 小悦悦走了,因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漠。小悦悦走了,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

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劣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重现。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文章直指现实,时评性强,说理深刻)

事例回放: 2009年2月,皮诺家族旗下的佳士得拍卖行,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公开拍卖鼠首和兔首。蔡铭超以3000多万欧元拍得这两个兽首,随后以“拍卖品是非法流失,故无法申报把铜像带入中国境内”为由,宣布拒绝付款,拍卖被取消。有法国企业表示,如持宝人同意,愿意集资购买后归还中国。随后,皮诺家庭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 本报记者曾采访到蔡铭超本人,他表示,自己不付款就是因为兽首争议大,不同于其他拍品,并且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圈内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名誉方面会受到沉重打击。虽然他最后并没有被佳士得罚款,但是他已经决定退出拍卖行业。

例文一: 拒绝“二次抢掠” 佳士得拍卖我国国宝,是无耻的,是公开的“二次抢掠”。 蔡铭超智破佳士得阴谋,他的拒绝是中华民族的觉醒。 曾几何时,国民以天朝上国自居,来者不拒,去者不拦。当英法轻松掠走数以万计的非常不容易攒得的文物,有谁敢直面他们的抢掠,站出来拒绝,说一声“不”。我们只听到慈禧的一道诏书——“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 而时光流转到今日,面对同等性质的抢掠,倚仗更为强大的祖国,还是无人站出来,说一声“不”。澳门赌王何鸿燊出巨资刚得马首,本为爱国义举,却用错了方法,助长了英法侵略者后代们的贪欲。十万,不多,百万,不多,千万,仍不足以填满他们的血口,这就是纵容的恶果,这就是没有严词拒绝的悲哀。 幸而,有了不同于何鸿燊的蔡铭超——这位神秘的电约竞拍者。当罪恶的拍卖会落下了黑幕,当拍卖行的经理仍在黑暗中窃喜,正如他们的祖辈们掠得这至宝时的肮脏心态一样,他们如掠食者一般,静待猎物的出现。他们,正编织着冠冕堂皇的“二次抢掠”。可见,民族的觉醒是不可避免的洪流,一旦它喷涌出来,任何阴险的算盘都无济于事。蔡铭超就是民族觉醒的领军式人物,他敢于运用正当的方式抨击那些非法的行为,他巧妙地运用拒绝的声音阻退这浩浩荡荡而来的“二次抢掠”。 蔡铭超的拒绝,远不只是捍卫了国宝仍在屈辱的国度中坚持操守的尊严,也远不只是为国人出了口恶气,给以佳士得为首的“二次抢掠”者们一次严肃的警告,他的拒绝,促成了民族在对文物保护上的新觉醒。 如今,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我们的力量正在蓄积。百年国耻,不是单凭战争就能雪洗的,祖国的文化保护,并非用金钱就能捍卫的。它需要新的认识、新的手段,在面对变相损害我国利益的人们面前,得掷地有力的说“不”。 圆明园的烈火仍记忆犹新,佳士得的拍卖仍惊魂甫定。一次明抢,一次暗夺。 烈士的鲜血还在我们心中燃烧,战火已消弥,战斗仍在继续。当“二次抢掠”在今后重现之时,我们要异口同声说“不”。

例文二: 理性爱国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深受诗书礼仪熏陶的大国。这大国不仅仅是地域广阔的“大”,更是宽厚大度,海纳百川的“大”。生为这悠悠古国的一份子,也理应在为人处事方面体现我国人民的大度与理性。 蔡铭超的做法却没有让我们看到理性的光辉。 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我国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却拒绝付款,以此捍卫我国的利益。他的行为确实让所有中国人感到他浓浓的爱国深情,也甚至有人拍手称好,称其为民族英雄,但我却对他的做法不敢苟同。 首先,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世界对于中国商人的看法,更有损我国的大国形象。众所周知,在商人的世界里,诚信为基础。很久以前,中国商人给世界留下的印象便是诚信缺失,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尊重,爱贪小便宜。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已经随着市场经济的脚步有了改善。而蔡铭超这样的做法无疑又损害了我们尚在努力提升的诚信为商形象。史上,中国追回流失在外的国宝的行为并不少见,有的通过海外华商高价拍下,并无偿献于祖国,有的则是通过政府的外交手段协商追回。这些追回国宝的方法都让无数中华儿女骄傲自豪。而蔡铭超的做法除了向当年掠我国宝的行为表示愤慨与不满,又真切地追回了什么呢? 其二,蔡铭超的行为有违我国传统美德教育。此事自发生后已由简单的事件转变为了一种现象。引发国人讨论是应理性还是应热情爱国。这已经涉及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了。我能清楚地想起那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游行示威的韩国民众中有人毅然断指以示抗议,此举一出,震惊了无数人。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大韩民国激进的精神,但却要十分质疑此举是否理性、明智。 我国是至今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尊敬的泱泱大国,身为她的子民,我们是应该满怀热情去爱她,守护她,然而在理性与热情发生矛盾时应如何抉择?

我相信只有理性的爱国方式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蔡铭超的作法让新时代的青年人反思,也许只有怀仁爱国,怀理爱国,我们才有资格称为中华的子女。 理性爱国!让爱国闪烁理性的光辉!

例文1和例文2分别从不同角度谈对蔡铭超的看法,例文1认为蔡铭超的行为在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例文2则认为蔡铭超的行为有损世界对中国人商的看法,有违我国传统美德教育,应理性爱国。虽观点不同,但两篇同样精彩。 但写时事评论型文章需明确,时评属于小文章,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应该抓住其中一点来阐析,不要贪多求大,切忌面面俱到。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


本高考为短文网高考频道写作佳苑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最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