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1000字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2-05-12 13:08:44 1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是一本由小林美希著作,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1000字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一):评

访谈实录部分看得窒息,代入就会生气的程度。本书围绕的主题是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女性几乎独自承担起育儿与家务,有些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事业或者很难重回职场,而继续工作的女性也面临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各种困境。

究其根本,日本社会对性别角色分工的落后观念导致社会制度仍不完善,育儿假、托儿所等难以解决双薪家庭的切身问题,妻子的不满逐渐累积,最终化成一句“你怎么不去死啊”的咒骂。

看的过程中疑问颇多,比如在结婚时“稀里糊涂”地结婚了,而想离婚的时候却左思右想犹豫再三,说白了还是太在意社会的目光;再比如养育第一个孩子已经如此艰辛,却还想继续生第二个,自己受罪不说,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本书更多是通过访谈让读者意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列举了一些数据,但深入思考或剖析的内容并不多,这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到底该如何推广更好的性别观念,推动立法取消物化女性的冠夫姓制度;为双薪家庭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或者直接提供给独立女性可以独自生育孩子的机会。而不是如第五章轻飘飘地列举一些三原则,在我看来是治标不治本的东西,毕竟我们的目标并不真的仅仅是“保命”,不是吗?

日本这类书看得多了,会希望看到揭示我国女性困境的作品。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二):落花不返枝 破镜难重圆

“感谢星野先生将终生沦为丈夫附属物的妻子们的愤慨,变为了公众的愤慨。“有人如坐针毡,有人深入了解遗族年金制度,畅想自己成为受益人;有些人甚至“想把他(丈夫)的骨灰放在一个可爱的小袋子里,然后,把袋子放在山手线火车的行李架上!”本书针对14位女性的访谈,探寻出有些女性要想要自己的丈夫去死的原因:由于深植于人们在面对家庭琐事、育儿烦恼时,呈现出的刻板性别角色观念,因而导致男女就业差异及女性职场上受冷遇;日本独有的夫妻同姓问题;某些男性的劣根性。 1. 刻板性别角色观念 东京都内一家托儿所的所长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若妻子休育儿假,丈夫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轻松。男人一旦习惯了轻松自在,便无法接受妻子返回职场后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由奢入俭难,一旦尝到毫无责任却得到所有利益的甜头,便再也不想付出了。《30岁以上男性家务参与意识及实况》(2014年)显示,丈夫参与最多的家务是“锁房门”(65.6%)。真的是荒诞可笑!什么时候“锁房门”都能成为一项家务而为某些男性沾沾自喜呢?与之对应的则是日本女性无偿劳动的时间是男性的4.9倍。全职主妇也在赚钱。然而,许多妻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内部支撑”的功劳。多少女性甚至有“是丈夫在养我”的错误观念。 2. 同姓问题 这个问题总是让我想到孩子的冠姓问题,共同点在于由于姓氏的使用场景实在是太多了,无时不刻不在折磨着那些可怜的女人,让她们时时有一种被这个人“掌控”,我是“隶属于”这个人的错觉,甚至有余生都无法摆脱这个人的窒息感。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部分女性是真的因为经济问题选择了自己现在的配偶,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本喜欢的人!而这种愁苦无处化解,有时候只能用追星去排解,这不挺好吗?一分钱都不用花的出轨。”我个人也追星,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有被治愈的感觉。 3. 某些男性的劣根性 不做赘述,懂得都懂。 “落花不返枝,破镜难重圆。”与其说将更多女性从“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里解放出来,不如想想如何去提升女性权益,比如对社会基础设施(如社会保障等)进行彻底的审查和改善,保障妇女职场上的正当权益,又比如提升非婚生子女的权益。而文中提到的要丈夫每一天都要雷打不动遵循铁定的“三原则”:毫不犹豫地说“谢谢”毫不恐惧地说“对不起”毫不羞涩地说“我爱你”。只能说,尊重祝福。“订婚戒指是世界上最小的手铐。“其实离婚也只是让两个人重新回归到陌生人,不要有太大负担,自己幸福就好。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三):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只想求求你做个人吧

今儿的热搜话题#汪小菲说不允许孩子叫具俊晔爸爸#,差点让我笑喷了,汪先生是不是以为产出精子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以至于对于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自由还握有生杀予夺大权?!

爹味扑鼻而来,呛的我直咳嗽。不允许,哎呦喂,您真行,来,遥控器给你,按上他们的关机键。一关机,岂止爸爸不能乱叫,妈妈奶奶阿姨外婆也都不得叫。

强烈推荐汪先生看看这本《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也许,你会感谢大S的决定离婚的不杀之恩。

汪先生一定不知道,日本有个叫做“老公去死”的网站,网页的首页上就写着“希望丈夫马上去死,每天都在期盼”。

汪先生也一定不知道,2012年《每日新闻》晚报专栏“忧乐帐”登载了一篇文章。内容大致是:若将“丈夫”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自动第一个关联词是“去死”。文章的结论是:丈夫若不抛弃“我家里没事儿!”这种毫无来由的自信,与妻子保持良好关系的话,很可能真的会落得“去死”的下场。

汪先生一定还不知道,2014年日本,一名70岁的女性殴打丈夫并致其死亡。起因是36年前,她发现丈夫出轨,但并未揭穿,后来,丈夫觉得时过境迁,坦白了当年的婚外情,结果,这名女性在护理胃癌手术后卧病在床的丈夫时,脑海里不断浮现他36年前的背叛,终于无法按捺心中的愤恨,将丈夫殴打致死。

所以,汪先生当下应该做的不是咒骂前妻再婚,担忧儿女会不会喊别人爸爸,而是应该感谢前妻有足够财务能力支持她离婚,没有就这么死磨下去,给双方都留了活的机会。也应该正视曾经当成她私有物的前妻有独立人格,他给了一半生命的孩子们也是独立的人,有自主决定人生的权利。

话说,你们这些想结婚和结了婚或者又离婚又准备再婚的人,真的不打算去看看这本书么,让你想想婚姻的意义到底是啥,别做被婚姻摧毁的人,拜托请做个因婚姻而变得胸怀更宽广的人吧,重点是,做个人吧。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四):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就是别人最讨厌的女同事

你有没试过搜索“同事有孩子总是请假”这个条目,出现的结果大概就是隔段时间总能激起微博热议的结果。我来给你们念几条,我搜到的题目。

“你们办公室那些有孩子的女同事是不是总因为孩子请假或迟到”,“宝宝高烧40度,杭州女同事向公司请假被拒,网友:公司做得对”,“我同事家的孩子总是爱生病,她三天两头请假”,“同事请假回家带孩子过暑假,你们怎么看”……

老实说,身为一个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孩子,看完同事们的怨怼之后,难免不瑟瑟发抖,感谢当年我妈的同事们很善良,让我凭生出不配为人的愧疚感。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这本名字很奇情但文章很压抑的书里讲到一位曾经的职场女性对于“职业生涯被断送的妻子的恨意”。

她说,身处对育儿女性毫无同理心的日本职场,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她好像一直在对所有人道歉。对同事道歉,因为要提早下班接孩子;对托儿所老师道歉,因为孩子接晚了;对孩子道歉,因为让她久等了,等等。

明明是凭出类拔萃的外语水平应聘进著名金融机构的优秀女性,却因为丈夫调动工作到海外,而辞职随去。明明是整日忙家务,带孩子的家庭主妇,却要被老公感慨“每天只是和孩子玩玩,真好呀!”失去了能让事业成长的11年的宝贵时光,又因为自己努力而再次重拾喜欢的工作,却被老公简单评价为“从结果上来讲,挺好的啊,结局好就行了嘛!”

为什么家务就该女人做呢?为什么家长会就该妈妈去参加呢?为什么男人做做家务就叫帮忙呢?这是书里的日本女性忍不住问到的问题。

还没进入婚姻和已经身处婚姻其中的男人们啊,强烈推荐你们来看这书,这样你就会知道,你那看起来温柔娴雅的老婆,为什么会在某天早上突然跳脚怒吼,根本没有什么突然而来,是在你一次次不愿意给孩子换尿布,借口加班不愿意去接孩子放学,把检查作业的责任全推给老婆,累加起来让她崩溃的。望周知。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五):落花不返枝

(暂无实体纸书,先配封面…)

“单亲妈妈凭借一己之力,很难把孩子抚养成人。因此,很多女性无法下定决心离婚,只能一忍再忍。与团块世代年轻时的情况相比,现在人们对离婚的偏见少了很多。但出于经济原因无法离婚的状况,即使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也并无太大变化。” —— 继《不让生育的社会》,作者小林美希又用她独特的社会关注视角和一针见血的剖析,在本书中提出妻子们想要丈夫去死的问题及为什么她们产生这样强烈的想法。

不让生育的社会

7.2

小林美希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原名是“希望丈夫去死的妻子们”。简中版的“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亦有深刻含义。因什么产生恨意,又为什么选择不离婚。 妻子们的恨意藏在日常的鸡毛蒜皮中。 1 日本有不少适婚女性会有一种担忧。她们要赶在30岁之前结婚。35岁之后生育孩子的难度系数大,而且对怀孕母亲来说更是极大的考验。 在此情况下,书中列举出来的例子当中,赶在30岁之前结婚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择偶标准可能更偏向是有经济条件,没有不良嗜好的(我记得其中有个例子,男方是经常要去做实验,没有什么爱好,没有不良嗜好。其实就是无趣的人,但总得看来分数及格以上。) 不是有句话叫“男人至死都是少年”嘛。本书提到的大量“丧偶式育儿”都有跟这句话相似的感觉。譬如女性怀孕后会很难做家务,育儿前期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口味以防孩子抓取父母碗中的食物吃。 很来气的一点是,妻子因为有孩子需要喂食而选择饮食清淡,丈夫则继续我行我素,吃什么都要加很多的调味酱料。 双薪家庭或“公司职员加全职主妇”家庭模式下,作为职员的父母有可能需要外出或应酬。然而,丈夫依旧不改变婚前婚后/育儿前育儿后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照样加班应酬,甚至夜不归宿。当妻子问到为什么不跟上司提出说,申请育儿假或者减少加班,丈夫用“老板叫我别老是在公司提孩子”来搪塞过去。 2 育儿假问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丈夫体谅妻子的辛苦,问问同事关于申请育儿假的相关事项。同事跟他说,别轻易提申请育儿假,有同事在之前申请了育儿假,假期回来之后已经不在原来的部门了(被借机调离)。

82年生的金智英 (2019)

8.6

2019 / 韩国 / 剧情 / 金度英 / 郑有美 孔刘

似乎职场很难合乎情理地理解男性也可以也需要申请育儿假的需要。当然,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能申请到育儿假,申假期的那几个月收入大幅下降。在母亲休产假+父亲休育儿假的时段,生活能否保证,没有人能说准。况且,在如今职场还不理解男性申请育儿假的现状下,已为人父的职员担不起休假的后果,可能是调职,也可能是被辞退。这远比不申请育儿假糟糕得多。 3 上面谈到职场难以合乎情理地理解男性育儿假的需要。同样的,适婚备孕/怀孕的女性职员遭受的“怀孕歧视”更为让人愤恨。(结合《不让生育的社会》一起阅读,读者们能看得出来,这么多年过去,日本职场对于婚育女性的态度并没有变好,可能没变更糟已经算可以了……) 职业女性无法获得育儿假。一旦她们跟上司提到她们怀孕了,可能收到的是一句冷漠的“那你就辞职吧”。生育即失业,别无选择。 职业女性更想要兼顾育儿和工作两方面。可是,她们这种别人看起来“工作狂”的想法是自私的。 (生于团块世代的那辈人,还抱持着结婚就辞职专心待在家里养家育儿。上一辈的妻子们可能同样也有很多的委屈,却选择隐忍。离婚在她们看来是很难被外界和身边的人接受的事情。即使一步错,步步错,她们也会忍下去。换句话说,生于团块世代的人的子女们一旦诉苦说自己婚姻不幸想要离婚。上一辈人是无法理解,在育儿观念上也与新一代存在隔阂。) 如果职业女性为了生育小孩迫不得已放弃事业,与此同时没有得到丈夫的帮忙和体贴分担。“希望丈夫去死”确实不难想象。 4 没有得到丈夫的帮忙和体贴分担还有各种体现:丈夫认为做家务和带孩子很轻松,就是陪孩子玩,哪有上班来得辛苦;经济条件不错的丈夫质疑妻子育儿的能力,认为就是妻子学历低才教不好孩子;丈夫认为自己的财富远可以承担全家人的日常开销,但不理解妻子为何节约开支,给孩子买便宜玩具;更有甚者,丈夫连力所能及的拿锯子锯东西都办不好等。妻子的辛苦在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主妇的“无偿”劳动也很值钱,不是无偿,而是无价。 妻子们为了婚姻和育儿做出的牺牲,是旁人无法想象的。有句话大概意思是无法感同身受,但也会尽所能理解。很可惜,书中那些对丈夫带有恨意的妻子们不认为丈夫能感同身受,可能连理解和尽其所能帮忙都办不到。怎么不恨呢? “结婚与离婚之间,难道没有一个中间状态的婚姻制度吗?类似事实婚姻那样的,接近合法婚姻,却不完全等同于合法婚姻状态的婚姻制度?” 正因为如此,适龄婚育的女性们在寻求一种平衡需要和工作的婚姻制度。或者,“事实婚姻”,即只要孩子但不和孩子的生父缔结婚姻的模式,是她们渴望的。 5 既然妻子们那么恨身边的丈夫,怎么不离婚? 离婚对单亲妈妈及孩子极为不利。我们首先得看到,职场对于婚育女性的接受度不高。它更偏向聘用年轻且要求薪资不高的,或者已婚已育(不需要申请育儿假)的女性。当然,现在还是个很偏爱男性职员的现实社会。 离婚对女性极为不利。日本社会对离婚女性有成见。同时,曾经辞职后待家里育儿的女性重返职场的几率相对较低。她们更多的只能选择像便利店或者超市打零工那样的非自愿型非正式员工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工资跟正式员工的,很难相提并论。换言之,一旦妻子与丈夫离婚,没有每个月领到满足每月所需的生活费,仅靠低廉工资,生活难以为继。 不离婚,那么能将就跟丈夫过一辈子吗? 6 “团体人寿保险”和“遗族年金”让妻子们更希望丈夫去死。 书中有个案例,妻子和丈夫的关系因为买房一事变得关系缓和。(另一个例子则因为丈夫把所有买房事宜都丢给妻子,让妻子更为怨恨他。)妻子听说把贷款都写在丈夫名下,且丈夫有购买团体人寿保险,那么一旦作为贷款人的丈夫去世,贷款就不用偿还。 妻子听到这个消息,突然就没有那么恨丈夫了,但还是希望丈夫去死。 现实真的那么美好吗?并不。 “领取遗孀养老金的要求为,去世的丈夫作为第一被保险人,支付所有保险费用的年限和保费免除年限相加,须超过25年;妻子由丈夫生前供养;夫妻间的婚姻关系(包括事实婚姻)持续10年以上;妻子在60~65岁之间。金额为丈夫基本养老金额的四分之三。” 在上述的要求中,投保的年限和婚姻关系的界限都要求非常苛刻。(突然想到《老后破产》里面申请破产且拿到社会补助的要求,这些条款满足起来可真难。) 积攒的恨意无处释放,让妻子们更加恨丈夫和背后的婚姻制度了。 7 “若想减少妻子对丈夫的恨意,将更多女性从‘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里解放出来,就有必要对社会基础设施(如社会保障等)进行彻底的审查和改善。” 读完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觉“一入婚姻深似海”。难怪作者小林美希采访到的妻子们纷纷盼望有个类似“事实婚姻”的婚姻制度。妻子们渴求的并不多,只是她们的呼吁还没被看见,抑或看见了并没有改善: ○改变社会对离婚/单亲妈妈的态度 ○育儿假 丨职场理解男性育儿假的需要 ○儿童托管制度 丨双薪家庭工作时间无暇照管孩子 ○扶持婚育女性重返职场再就业 丨妈咪通道 ○改变夫妻婚姻同姓制 ○男女职员薪资问题 差距太大 …… 8 “严酷的职场环境削减了男性做家务和育儿的时间,引发了妻子诅咒丈夫去死的不幸开端。” 除却上面提到需要改变的方面,作为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角色的男性,也需要看到自己在婚姻中要承担的责任。这里提到的“责任”不单单指赚钱养家,还有体贴妻子、养育孩子及以身作则。走入婚姻意味着多重角色的结合。另外,不要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孩子是会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变化的。 “落花不返枝,破镜难重圆。” 真心希望这本书能给不同身份的读者们以启示:适龄婚育的女性在择偶时更多地看看对方的担当;女性为自身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多存储些积累,无论积累的是学识、能力还是财富,多多益善;男性同胞们也值得读一读,至少能让生活和婚姻出现变化时及时察觉和弥补修复;长辈们也不妨看看,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婚姻和育儿之间的观念有多大差距。 互相理解、尊重和协助,才能使得小家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才能辐射到周围的方方面面。夫妻之间该是“相敬如宾”而不是“相敬如冰”或“相敬如兵”的。 期盼不被看见的问题都被看见,被改变。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