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高考 读后感 浏览高考内容

《契卡》经典观后感10篇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2-01-29 11:59:21 21

《契卡》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罗戈日金执导,Igor Sergeev / Aleksei Poluyan / Mikhail Vasserba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短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卡》经典观后感10篇

《契卡》观后感(一):老鼠香烟伏特加的世界

有些事情,仅凭文字是无法完全还原现象的,借助图片,可以让人更深刻的理解了那些文案描述不出的痛,比如疥疮。近来看了《二手时间》,整理掠过时翻过一个加害者的“忏悔”,略有触目惊心:曾进内务部担任契卡,一段时间受不住要求上战场,柏林胜利回国后却被投入监狱七年……

于是我搜了契卡,发现了这部1992年的片子。

片中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是大老鼠,而这在我看来是黑暗的象征。开始时行刑人们还用枪射杀刑场里暗处的老鼠,然后随意扔在运送人尸的拖车上(可能同时也用老鼠来象征人命的卑贱吧)后来竟然和老鼠和谐相处了,任老鼠桌上乱爬,甚至有个怀里抱了老鼠叫女儿,要我设身处地,会认为这是一种苏联式对生命表示的同情与珍惜,无辜的血已经流的够多了。当然这最不正常的人之后悄悄上吊,暂且不说吧。这些不怕人的老鼠多少折射出加害者身上一种不敢不麻木的味道,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片中处处可见香烟和伏特加。而这些,都是有着提神壮胆的效果的,书中每次任务完毕便是发整桶的伏特加和花露水,诚然,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是可以使人性的弱点放大了几十倍,所以片中可以有审判者审判时沙漏计时,香烟不断的主观不耐烦,也可以有处决者想强奸即将被处决的女子的理直气壮。

地下室,螺旋台阶,铁栏杆。黑暗结合着有暗黄色灯泡的亮度,随着行刑者跑步向下行进中的忽明忽暗,有了未知的恐惧,而守在推车的老汉穿着皮围兜橡胶靴让我有种在屠宰场的错觉,不过,这难道不是屠宰厂么?浑身赤裸的人们被堆在拖拉机上运出大门,就这样彻底消失。这大部分被屠杀的,还是人类中“精英分子”,而他们的衣物首饰,却被施刑者们瓜分着。不得不说吃相恶心,从屏幕外透露着乡村庸俗气息的矮胖子在开枪准备时喊着不敢打神父,但分赃时却一把抢过推车老汉手里的十字架项链,说要给家里孩子玩,这种心理承受里也是没谁了;一个瘦高个子男孩被行刑者发现衣服被污损被骂反击说,:反正你们会洗。”随即便是被暴打,拖到门板前直接枪毙。画面表现出的冰山一角的恶,书可以表现一半,而完完全全的恶是永远封存于记忆,然后与人一起埋葬了,也许也并没有消失,只是隔段时间重复上演罢了。

杀的人太多,连帮凶的老汉都止不住的在胸口画十字,而男主更是回办公室就倒两次伏特加压惊。之前的一个施刑者在地下室上吊自尽,却不如意的被伙伴救活,让我感受到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之间的情谊。一车一车的尸体拉出去,彻底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麻木了。相比电影的单一片面纯洁的流水线的恶,书中的恶更为立体丰富惨无人道,行刑者与审判者的所作所为已没有丝毫人情味,更让人悲愤的是,部分施暴者们不仅未被追究刑事,尽然还在法外享受着特权!凭什么刚在神父前结婚就手拉手赴死?凭什么可以敷衍老人一个劲的问家里猫无人喂怎么办?凭什么一切人进来即有罪?还好电影中的头目的“自杀”的“善良”结局让我不至于那么压抑,毕竟它的主旨还是点在人性之美上的,而书的话……

领导者看似冷酷,可以一枪崩了求情想活的美丽女子,但却可以温柔,放了曾经抓捕他让他负伤的军官。但他被被革命洗脑的太纯,一心效忠,可惜在身边的人不断“离去”中感到痛苦,同时承受着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语言的暴力,比如路上孩子嘲讽,告密者的反诘,被枪决时熟人或不认识的嘲讽或者喊着苏维埃万岁而倒下的诅咒。在被赤裸医生嘲讽他老婆还是处女后,他的信念更为松动了,其实那晚他在床头手里捧着的是马列的书,他没有精力分一丁点给他的妻子啊,可怜的人,刽子手应该被同情吗?我不知道,这些大概已经不适用于不能善恶了吧。

结局我也不是很懂,只明白主人公一心求死,最后可能是被送到其他区的契卡基地处决了,可为什么他们的施形者穿白大褂呢?难道不用枪了改用生化武器了?水管的“水”出来的一瞬,他的意识回到了在马背和同志们驰骋郊外的快乐。三抑一扬,耐人寻味,穿插着手风琴的悲怆。

《契卡》观后感(三):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

这部片子最大的遗憾是不够真实,并没有如实还原历史上的契卡,这样一个题材,很是能激起普通人好奇心,同时又是控诉极权主义的铁证,导演用力过猛,结尾的自杀、精神崩溃尤其画蛇添足,令人遗憾。成了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片,失去了观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看过苏联肃反回忆录,战争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激情燃烧,每天都是地狱般的折磨;疲惫不堪的强行军,枯燥无味的守堑壕,敌人围追堵截的胆战心惊,物资短缺导致的饥肠辘辘衣衫褴褛,无时无刻的死亡威胁,当人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知道,物质生活匮乏到极致的时候,你要他们有精神生活?讲人性?当你连战友牺牲都不会流泪只例行公事的掩埋时,对敌人你还会产生怜悯吗?现在,当你吃饱喝足、不担心看不到明天太阳,用键盘控诉他们残忍时,你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人,残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背后是仇恨。而真正的契卡人是一种自然,背后是习惯,行刑对他们就像吃饭拉屎一样,是一种生活而已。支撑他们的是对革命的狂热和未来的信念,让他们安之若素的是对感情彻底的斩断(这当然是由于客观的战争生活造成,并不仅仅是主观选择),他们没有把行刑对象当人,也没有把自己当人,所以整个过程,就是流程化的运行,每个人都像机器,完成种种杀人指标。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做道德审判,那就肤浅了些,他们经历的,你没有经历,不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便无法理解一个个普通人为何有这样的暴行。毕竟,契卡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俄国人民自己创造的。根源在人民,而不仅仅是政权。

《契卡》观后感(七):关于契卡电影的意义

如果说一部电影最终的意义总是要通过电影最后的画面来呈现,那么契卡的意义就在于革命和神学的最终意义。

我们思考一部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不应以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认识去解读。否则每个不同观点的人都能从电影里汲取自己希望得到印证的部分。

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东正教国家,苏联时期,宗教被严格的压制,解体以后,这种压制得到了释放。契卡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时值苏联解体期间,这种对共产革命的愤恨和对宗教的向往集中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全片除了枪决和变态的画面,最多的台词和隐喻都贡献给了宗教,被枪决的人里面,画面最多的就是一个个牧师。搬运尸体的工人,反复地从尸体上取下各种十字架,连契卡办公室也有着宗教顽强存在。电影里面,办公室里,耶稣也是全身赤裸的被钉在十字架上,隐喻着被枪决的人是和耶稣一样的受难者。主人公也是不断地思考革命与宗教的关系,生或死就是一句话。那个哗变的军团,几百号人穿着白衣,面前契卡成员架设着机枪,最后主人公说道,革命其实是鲜活的生命,并释放了他们。这个时候,就连求情的军官也目瞪口呆。主人公在契卡统治期间,就是这个地区的上帝,问上帝如何干,如何害怕,无比可笑。

电影最后是对宗教的忏悔。主人公并没有崩溃,他只是灵魂得到了解脱,他赤裸地趴在门板上的时候,被水龙头冲洗,寓意着冲洗一个刽子手身上的罪恶和血腥。主人公仔细地抚摸着门板上的枪眼,既寓意了这是他最后死亡的方式,结合电影最后一帮人快乐地在草原上奔驰,也让我想起圣经上面的一句话,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电影里面有个临被枪决的人曾说过,这块门板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也许,不经过洗礼,主人公的灵魂就无法通过枪眼这么大的通道,进入片尾的极乐世界吧。

好电影,充满隐喻和思考的片子,我最喜欢了。画面比较血腥,但毕竟不是恐怖片,只是这种血腥比较真实而已。能忍住看完,就如喝了一杯浓咖啡,回味无穷。


本高考为短文网高考频道读后感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最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