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身体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6-22 08:41:30 10

《身体简史》是一本由潘震泽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身体简史》读后感(一):人体历史课

作者通过本书介绍了科学和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生理机制的发现之旅,从维萨里的解剖启蒙和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到如今运作机制清晰、学科成果丰硕的人体各大系统,此书的内容是一堂每个人都应该补上的人体历史课。通过本书的内容,读者应该了解人体是如何运作的及运作的知识,才能够不被当今这个社会当中眼花缭乱的信息所迷惑或难辨真伪。

这本书适合专业医学领域的人和非专业——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一起阅读。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每一个人的健康。书中弥漫的理性精神和济世情怀,呈现的科学探索、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理论,对任何行业都不无裨益。

“基础医学研究以探讨生物运作的原理与致病机制为主,并不见得把如何治病放在心上;临床医学则只把病人与治病放在第一位,而不一定在乎或晓得疾病的来龙去脉。……当然,医学的进展有赖两者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话不假,如果一位临床医生,只懂得治病救人,而不懂的疾病的成因的话,是很难将患者治愈的。反之,如果一位基础医学生一味的做研究,不一定能治愈患者的疾病。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医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书里,通过几个医学大家以及对社会甚至是全人类在医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是所有人的救命恩人,薪尽火传奠基现代医学基础,前赴后继攻克顽症痼疾。

在阅读中发现,主要介绍过的一些大神们,无论是病理学的进步,还是药物研发的突破,每位大神迈出的每一步,都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如果说他们做的是劈山开路的事业,那么,现代学者绝大多数时候做的是添砖加瓦的工作,但这样的默默耕耘,其实才是现代科研的常态。

哈佛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来总结全文,那就是:“医学各部门的知识,已经累积到让教授及学生都难以掌控的地步;唯一的解救之道;在于对科学方法有彻底地掌握。医学生必须取得这份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信息;只有如此,在穿越知识大海的横风逆浪之时,才能维持稳定的航道。”

最后,科学(包括生理学)是不断进步的学问,每年的新发现与新论文不计其数,教科书也不断更新,变得越来越厚。不管科学如何进步和发展,希望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用知识本身去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学到医学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否则的话,在他们身上会少了一些历史的传承感,应该让医学生懂得先贤者为医学做出贡献的不易,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懂得珍惜。

《身体简史》读后感(二):为了寻找人类的灵魂,他剖开了人脑

可能无论中外,无论何种形式,所有种族都能达成共识的一个想法,就是人有个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我们无论叫它灵魂soul,还是叫它心灵mind,或许也有叫精神spirit的,都无法避免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那这样的灵魂,真的存在吗?

英国医生威利斯为了寻找人类灵魂的所在,弃神学而转投医学,在同学及好友的协助下着手解剖人脑。好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体解剖在西方逐渐解禁,但是在连固定尸体用的福尔马林还没有的十七世纪,解剖人脑的工作难度仍然很大,尤其是人脑腐败后结构更加紊乱更增加了解剖难度。

威利斯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解剖人脑,发现并描述了许多脑部构造,并根据这些构造的形状、质地、色泽与位置命名,其中沿用至今的有纹状体、内囊、视丘、小脑脚等十来个,并且因为发现了威利斯环Circle of Willis而留名后世。吐槽一下,这些名词在我学习神经解剖这门课时几乎都是必考的知识点啊。

我上学时的笔记(下)和威利斯(上)

根据他的发现,威利斯认为灵魂有三种:一是“活力灵”vital soul,存在于血液当中(挺扯);二是“感性灵”sensitive soul,是活力灵流经大脑和小脑的时候产生的(更能扯了,还有推演);三是“不朽灵”immortal soul或“理性灵”rational soul,负责高阶思考、意志与判断,并推动前两种灵魂的运作(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哈,这三种还自成体系了)。

在现代医学看来,威利斯的三灵理论显然没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并且随着显微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分子生物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联合进步,人脑的研究越发贴近实际,人们也从探求“灵魂”所在转向探求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奥秘。

其实直到今天,人脑意识的产生仍没有被完全阐释清楚,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希望看到机器获得人类意识的那一天。如果人类可以明确意识是如何产生并改变行动的,那么未来我们就能够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将人类的意识封存,或许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找到即便肉身已灭,人类灵魂尚存的证据。

《身体简史-生理学的发现之旅》

以上是我看《身体简史》这本书时想到的。《身体简史》是一本关于生理学的历史书,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又重温了一遍大学时熬夜肝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只是那些已经被命名为我们身体一部分的人名不再陌生,他们之间的渊源与八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业界大咖,也是着实有趣。

《身体简史》这本书是由潘振泽教授所写,作为医生看起来比较通俗易懂,但是非医学生读起来面对众多医学名词可能会有些吃力,如果能多一些解释用的配图用以标注可能会更有助于理解。另外,可能因为潘教授长期在台湾省执教缘故,书中的一些用词句法和我们平常习惯稍有不同;某些医学名词和翻译与大陆用法不甚一致,当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身体简史》读后感(三):《身体简史》:为了这具躯体,他们做出了重大贡献

刚刚读过潘震泽的《身体的奥秘》,对于人体的九大系统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补齐了我们小时候曾经缺失的生理课。但我们身体的奥秘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被解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之中,我们是看待自己的身体的?有那些人为了这具躯体做出来贡献?这就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了,潘震泽对那段过去的历史进入深入的研究,写下了这一本《身体简史:生理学的发现之路》,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沿着曾经生理学家的脚步,去探索身体研究最开始的样子。

我们已经掌握了生理学最前沿、最新阶段的知识,有必要去回顾过去那些不太准确或者错误的知识吗? 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空白状态。人不能用活生生的人体来开展大面积的研究,这是伦理问题;而宗教势力的影响,也无法让这种研究深入下去。过去关于我们身体的理论更多来自于动物或者凭空的想象,很多都是错误,至少可以说是不完备的、不完美的。但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那些研究、了解当时的生理学家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得出了那些结论。即是对于他们的成果的敬意,也是对于他们研究方法的借鉴。而且很多曾经的生理学家本身就是传奇的存在,他们的贡献值得被我们记住。这也许就是这本《身体简史》的意义的存在,它更多是历史上那些作出贡献的生理学家的简史,他们就是一个个有着个人魅力的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潘震泽的这本《身体简史》还是按照人体的各个系统来介绍过去研究的成果的。这里面就有了大量生物学家的故事,我们想要记住他们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慢慢来了解,这就是一个个生理学家的故事集,当休闲书来阅读也未尝不可。 关于生理学,关于我们的身体,最源头的那个人却是不得不被提到的。盖伦,这个近两千年之前的医生,他是西方一切医学的奠基人。在这本书中,任何一个生理系统开始的第一人差不多都是他。在两千多年前,盖伦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建立起来一整套的医学体系。他的著作有2500万字,22巨册之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些著作,在漫长的时间中还流传了下来,他深深地影响着他之后的每一位生理学家。他的成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很多错误之处,比如他的体液说、比如他提出所有的人体器官都有了特定的功能,但这些观点得到了宗教的支持。他的这些著作能够流传下来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而现代医学的建立,都是从挑战盖伦开始。

在生物学、医学发展的历史是也有很多愚昧的存在,这也是一段段的故事,这也是这类历史书籍的魅力所在。我们都知道,现在最著名的医学杂志中有一本叫做《柳叶刀》,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柳叶刀是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放血疗法中所使用的刺血针。而放血疗法曾经风靡一时,任何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放血疗法来治疗。美国开国先贤、《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拉什,就是一位医生,他夜以继日的用放血疗法给别人治病,一天可处理一百多名病人,甚至可以说因他用放血疗法而死亡的病人比她救活的病人还要多;甚至美国国父华盛顿都是因放血疗法而死,这也许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讽刺的一件事。

《身体简史》即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坚苦奋斗的历史,也是见证人类愚昧的历史。为了这具躯体,那些生物学家们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当然也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但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这都是当时情况下选择,我们无法评价曾经的对错,但这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但我们仍然无法说对于自己的身体已经完全了解。也许几百年之后在回顾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研究,也依然有着愚昧的存在。人类的进步只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一个点上,当时的那些研究就值得我们表示敬意! 为这本《身体简史》中那些为了我们这具躯体做出了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身体简史》读后感(四):一次意外引发禁忌的人体实验,他的苦难成就了全人类

身体是人类行走世界几十万年的工具。但是人类真正了解身体,仅有四百余年。

生理学的发现固然曲折、艰辛,而世间任何特殊成就,除了个人努力外,也少不了天时地利之便。潘震泽的《身体简史:生理学的发现之旅》就记载了一桩意外事件对生理学进程的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

1822 年6 月6日早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北部的麦肯诺岛上发生了一起霰弹猎枪走火的意外事件。

一位加拿大籍船运工人圣马丁左胸腹被击中,两根肋骨被打断,造成皮表有手掌般大的伤口,以及胃部的穿孔,导致未消化完全的早餐从穿孔中流出。

枪击发生后,驻防岛上的美国陆军军医博蒙特被请来救治。 一如当时多数医生,博蒙特是学徒出身的外科医师,并未正式念过医学院。他参加过1812年美国对英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因此拥有诊治枪伤病人的丰富经验。

博蒙特

当时的医生除了给病人止血、清除伤口、截肢外,能做的十分有限。病人是否能存活下来,全靠身体的自愈功能。

博蒙特给圣马丁的伤口做了简单清理,包括把突出体外的一块肺组织以烙铁烧除。他预测病人将撑不过三十六小时。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圣马丁不但没有因此而死,还逐渐恢复了健康。

一开始,圣马丁从嘴巴吃进胃里的食物都会从腹部的开口中流出,得用灌肠方式补充营养。 到了第四周,胃肠道功能恢复,可以正常进食。 到了第五周,伤口开始愈合。

不过,胃壁与腹壁的开口在愈合时连在了一起,造成一个直径两厘米左右通往外界的孔洞,医学上称之为瘘管。 这么一来,进入胃里的食物虽然不会进入腹腔造成腹膜发炎,但还是会从开孔泄漏出体外。

圣马丁像,图中瘘管清晰可见

圣马丁的康复甚是缓慢,直到伤后第四个月,博蒙特还不断从伤口取出残留铅弹,并持续进行各种修复手术。 到了第十个月,圣马丁的伤口虽已大致复原,但仍然虚弱无力。

岛上行政当局不想继续负担养护责任,决定将圣马丁送回加拿大魁北克的故乡,路程有1400 千米之远。 博蒙特认为,以圣马丁的身体状况,撑不过漫长的旅途,于是发了善心,将圣马丁带回自己家中就近照顾,并当作用人使唤。

一开始,博蒙特可能没有想到可以拿圣马丁的胃做实验。再怎么说,他只是个学徒出身的外科医生,没受过任何研究训练。 直到1825 年8 月,也就是圣马丁在博蒙特家中2年4个月后,博蒙特才开始观察圣马丁的胃液分泌情形。 他用丝线绑住食物,从瘘管送入圣马丁的胃。然后在不同时间点将食物取出,以观察不同食物在胃部消化的情形。

博蒙特绘制的圣马丁胃瘘管

1825 年,博蒙特将圣马丁的病例首度发表于《医学记录》杂志,引起不少关注与好评,也让他尝到成名的滋味。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这个病例提供了研究胃液分泌以及消化过程的绝佳机会……因此可以让我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

1825年,博蒙特随军队多次移防,最后落脚在纽约州的普莱兹堡,圣马丁也一路随行。 普莱兹堡距离圣马丁的故乡不到200 千米,也有水路直达。于是圣马丁不辞而别,回到家乡,并娶妻生子。这是圣马丁的第一次“出逃”。

而此时,博蒙特的研究成果刚刚引起轰动,初尝甜头的他怎能错过这个天赐的研究对象? 于是,他一再写信要求圣马丁回来再接受实验,最后则是雇人前往圣马丁的家乡,把圣马丁一家半请半押地带了回来。

这时已是1829 年,他俩也有将近四年未见。尽管离枪击事件过了七年之久,圣马丁胃部的瘘管仍同先前一样,没有闭合。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五个月时间,博蒙特利用圣马丁的胃又做了许多实验。

油画《博蒙特和圣马丁》,Dean Cornewell 绘,1938年

而此时,博蒙特的军队驻扎地已换到威斯康星州的普雷里德欣镇,离圣马丁的故乡有将近3000 千米的距离。因此,到了1831 年4 月,圣马丁的太太难忍思乡之情,于是圣马丁一家又再度“出逃”,回到故乡。

第二年,博蒙特再度随部队回到了普莱兹堡。于是他又把圣马丁从加拿大找了回来,并利用关系,帮圣马丁补了个陆军中士的缺,每月可领12 美元的军饷,作为实验的补偿。从1832 年12月到1833 年11 月,博蒙特分别在华盛顿特区与普莱兹堡两地给圣马丁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实验。但这是他俩最后一次的合作,因为1833 年底,博蒙特又被调往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圣马丁则第三次逃回了家乡。

1840 年,博蒙特退伍,就定居在圣路易市开业,成为当地名流。博蒙特仍不断写信邀请圣马丁前来接受进一步的实验。他甚至还派过儿子到加拿大,当面邀请圣马丁。终究因为距离遥远(超过3000 千米)以及条件谈不拢,圣马丁一直没有成行。

1853 年3 月,博蒙特在结冰的阶梯上意外摔了一跤,一个月后去世。圣马丁在这之后又活了27年,直至1880年才去世,享年78岁。而他的家人为了防止其尸体被医学解剖,直至他的尸身腐烂才安排下葬。

在1825—1833 年的八年期间,博蒙特有四段连续的时间以圣马丁的胃进行了238 次的实验,其中最短只有5天,最长有一年五个月,总加起来两年。

博蒙特以写作日志的方式,将他对圣马丁的胃所做的观察与实验,写成了《胃液与消化生理的实验与观察》一书,于1833 年底出版。 虽然博蒙特并没有受过研究训练,但他追求真理的好奇心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弥补了他的不足。他平铺直叙、未做归纳整理的流水账报告方式,与专业报告相去甚远,但留给读者自行解读的机会。

在这本已成经典的著作结尾,博蒙特列出了51 条推论,除了少数有误外(譬如他说唾液没有消化功能),其余多是前人所未见或难以得到的观察所得,可以综合成以下几点:

博蒙特只是一介军医,要是没有碰上圣马丁,不会成为研究消化生理的第一人。 从现代医学伦理的角度来看,医生博蒙特不无利用职权之便,对病人圣马丁进行剥削利用之嫌。但博蒙特对圣马丁的救助之举,放在今日也超过了医生的责任。 再来,近两百年前的医患关系,绝不可能与今日的相提并论,所以我们也不应以今日的伦理标准责备先贤。

有人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细观生理学的发展,其实与历史洪流信息相关。博蒙特与圣马丁的故事表明,从简单的实验中即可观察到影响深远的医学现象,于细微之处窥见真理,正是《身体简史》带给我们的启发之一。

《身体简史》的作者潘震泽教授历任阳明大学生理研究所所长,韦恩州立大学、奥克兰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科研、科普数十载。他以详实可信的专业知识和生动有趣的笔法,从维萨里的解剖启蒙和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写到如今运作机制清晰、学科成果丰硕的人体各大系统,讲透人体八大系统的科学发现史,是一堂不可不读的人文生理学史通识课。

现代人从小到大,都听过、看过无数有关饮食、健康、养生以及治病的门道,可这些信息都是对的吗? 比如,为什么父母都很矮,却会生出比他们高的孩子? 该如何治打嗝?又怎样防止得“老年痴呆症”?推荐潘震泽教授另一本生理学宝库中——《身体的奥秘》。

37个常见健康问题,九大人体系统,专业、硬核的生理学知识被串联成一堂生动、系统的通识课程。

阅读《身体的奥秘》,无需拘泥于从头读起,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章节或问题开始。

对自己身体的运作多一份了解,所谓的奥秘就不再神秘,就会对夸大不实的资讯多一份免疫力,更好守卫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