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生命剧场》读后感精选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5-06 19:58:02 15

《生命剧场》是一本由顾铮著作,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 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剧场》读后感精选

《生命剧场》精选点评:

●照片很棒

●好像读了一本论文和百度百科的混合物。似乎什么都讲了一点,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讲。讲摄影家的书,却没有多少照片,实在有点鸡肋。

●相当深刻的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索德克小传,必需和影集一起看

●lens的书错字都太多了,受不了

●序章内容再多些就好了(跑题

●向死而生、情色与色情、爱国主义、艺术家的政治革命、痛苦和压抑......太多元素需要好好欣赏了!很棒的书!

《生命剧场》读后感(一):摄影是人生的缩影——《生命剧场》

看到书的一瞬间,就被封面父子相拥的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中儿子眼神流露出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翻开书,这本由顾铮学者写的书共分为十章,从捷克(索德克故乡)的人体摄影为开头,介绍了索德克的生平,并用六章的文字介绍了索德克的摄影作品和拍摄的故事,再后面写的是索德克的访谈和他人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张照片。

这本《人生剧场》虽然说的是摄影,我觉得更应该是索德克的传记,看完这本书,放佛让人置身那个年代,感受到捷克那段历史,索德克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曾在集中营中待过一段时间,经历了非常严酷的精神考验,这段经历给童年索德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恐怖记忆。

索德克在15岁那年,得到了父亲的礼物,获得了一台柯达儿童布朗尼照相机,踏入了摄影的大门,经过进修后,索德克成为了一名照相制版摄影师,人生的丰富经历让他作品越来越多,出版了一本个人摄影集《生命剧院》,得到了祖国对于摄影家的迟到的肯定。

“来自地下室的照片”这一章描述了索德克经历了感情重创之后栖身于布拉格郊外工人区的一所地下室并在那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索德克令地下室成为了一个展示摄影家丰富内心想象的屏幕,在暗房高手索德克的设计下,地下室成为了披露他对于生活与个人自由想象的屏幕与画布,他的地下室作品巧而又巧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隐喻,也是他作为一个摄影师对于时代所发出的自我宣言。

除了这一章还有“怪诞现实主义”等章节描述了索德克其他的作品。索德克的作品,在我看来,时代印记明显,个人色彩非常强烈,作品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合摄影爱好者启发思路,带来感悟。

,这本书定价略贵,而且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张照片《父与子》没印刷上去?还是就是封面的?

《生命剧场》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在唱自己的歌

文/凯风自南

扬•索德克被誉为捷克摄影界的堂吉诃德,他的艺术表现涌动着诗意,充满着神秘,浸满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若问,索德克的生命剧场里上演了什么?无疑是真实的感情。他展现的是一种高度的情感体验,关于爱,情感,平安。正如书的封面图,深沉浓重的背景色下,父性如那滴眼泪,温柔而厚重,更具有力量,直击人心。阮义忠说,“那些作品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

扬•索德克是谁?他来自布拉格。布拉格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自然,他的艺术感受了和摄影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布拉格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积淀的熏陶。他是一个犹太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但是,二战以及集中营的经历给扬•索德克的童年打上了心灵的阴影。死亡的恐惧与不安成为他的生命剧场甚至是阴影风格的底色。人们认为,他的照片却把一个生活在捷克昔日强权体制下人的生活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索德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关于爱情。(个人认为这种爱情是爱的统称。)他不粉饰时事,关注的焦点始终聚焦于个体,而这也是它用来挑衅集体主义以及集权政治的方式。在冷静的外衣下,沉默而孤立地将最本质的东西赤裸裸的展现出来。

他与摄影的相遇源于一本书《人类之家》,他发誓也要拍出这样的故事,展现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的想法。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和风格,尤其是在地下室创作的那几年,幽闭的空间,沉闷的氛围,斑驳的墙面,打开了他的想象力,成就了他的典型作品。“夜以继日,我听见该死的石膏从湿墙上脱落的声音。我在那儿住了七年,摄影夜间能见到的每一个人。20世纪70年代初,纯美出现了,发现,孕育,遗弃以及被描绘,这是我做的。”

在他的摄影作品中,镜头大多聚焦在儿童,女人的身上。前期,他通过儿童的复杂来赞美生命,讴歌亲情,思索生命。后来他从这种人文主义的表现风格转向了情色表现为主要特色。他通过女性表达性欲的概念。人体拥有对爱,死和欲望的强烈的可能性,因此在他看来一个穿裙子的女人有一天是会过时的,而一个裸露的女人确实永恒的。显而易见,索德克的道路肯定不顺畅,一路上定是饱受争议。但是他赤裸裸地展现的东西暗示了每一个人的内在的都有一种相同的本性。他一辈子都偏执,孤僻地唱着自己的歌。

曾经被两个女人洗劫一空 ,一无所有,甚至流浪街头。人们问索德克,你还相信爱情吗?相信啊。问:你这辈子有多少个女人? 他说:一个也没有。你不能拥有女人,就像不能拥有海洋和云彩,你无法成为女人的主人,女人不是那样的,所以我谁也没有,我一无所有。但是当我看到那甜蜜的面孔,总是被深深感动,我会倾慕她至死。”

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下诞生了很多追求光影和身体曲线美的作品,然而索德克追求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这就是索德克的生命剧场——欲望,爱和生死。

《生命剧场》读后感(三):体会扬·索德克的摄影世界

对摄影艺术也进行过一段小跟踪,看到过摄影家欧文·佩恩(Irving Penn)、曼·雷(Man Ray)等等摄影大师的作品。人体艺术会带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而扬·索德克(Jan Saudek)的作品算是初次认识。

在艺术家扬·索德克(Jan Saudek)自己所总结的“一生中的五张好照片”中,最被深深震撼的,还是那副《我爱过的姑娘》,也就是艺术家的情人。照片之中女子的一侧被伤残,左手和左腿已失去,而女子却对人生充满了自信。这可以从她右手持镜子平静的看着自己,没有任何的忧愁和悲哀。

艺术家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深爱着这位女子,如何能拍摄出这幅动人的照片。当然有时也在想,他们两人间的性爱会爆发出怎样的激情。

通过作者多方位的描写,让读者对扬·索德克(Jan Saudek)的摄影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几个关键字:环境、时间标注、地下室、涂色、肥胖,还有自信。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提示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水平,从对比之中找寻自信。

看看环境,作者采用了对话、采访、图书等手段,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演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清算、压迫、严查等等,在那个不平凡的时期算是常项,艺术家还经常收到警察的盘问,作品被没收。即便如此,Jan Saudek仍是保持着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与周围恐怖的环境顽强抗争着,在自己的地下室中不断产生自己好的作品。想想莫言《丰乳肥臀》的写作,是不是有着相同的环境呢。

对于儿童摄影,传统以为拍出孩子般的笑容、拍出他们的可爱,应该就是满意的好作品。然看了Jan Saudek早期的摄影作品,再加上作者的解说,竟然对儿童摄影就了全新的认识。

如何通过镜头,去体现儿童的人性,这才是好作品的标准。来看看作品《清晨》《大卫,永远的孤独》就是如此的例子,孤独、思虑隐含其中。当然还要有对比,大人和孩子的体型、孩子的紧张和大人的稳重等等,这些都能在Jan Saudek的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

就像那副深受大众所喜爱的《父与子》,通过各类的对比,如作品里的黑与白、大手与小手、有力的肩膀和幼弱的身躯、三角形的线条等等,再有被摄者当时的内心独白。如果没有作者解说,你又如何了解到他们背后的故事,欣赏出这幅伟大的作品意韵。

对比,是Jan Saudek摄影艺术的完美体现,其作品里阴暗面和光明共存。在地下室的摄影作品中,环境有些黑暗,然而始终会有明亮的色彩隐藏在其中。就比如《斯拉夫女儿和他的父亲》,女儿的旁边就放着代表青春的鲜花。体现出艺术家在恶劣环境下对光明的渴望。

在Jan Saudek的作品中,还经常看到肥胖的女人,在艺术家眼里,肥胖为美,这竟然和唐代的看法相一致,未免有些好奇。看贯了以瘦为美,来个转变,说真的还是有些困难。忽然想起来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的作品,也是肥胖,只是两位艺术家有着对肥胖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在图书之中,竟然还了解到:50岁对部分摄影者来讲是道槛。过了50岁,就尝试着换离开摄影行当。Jan Saudek就是如此,过了50岁和摄影艺术拜拜了,转变进入了心爱的绘画艺术之中。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了有争议的艺术家刘铮,也是位观念摄影艺术家,因拍摄了镜头下的裸体京剧,引起了极大争议,有许多人认为这玷污了京剧艺术。借此也算是重新认识了刘铮。

感觉挺有意思的!

《生命剧场》读后感(四):来自捷克的镜头双关语

刊载于2016年1月 《数码摄影》

说捷克文化,本应一提卡夫卡、提落陷于纳粹或受制于苏联,说它的音乐,说它的流亡摄影大师寇德卡(Josef Koudelka ),不过在读顾铮先生这本《生命剧场—— 扬·索德克的世界》时,我首先想到的却是电影。

电影《失翼灵雀》是我印象很深的捷克老片,说的是80年代末工厂劳改小组的一些讽刺故事,里面的人物都心知肚明劳改政策的荒诞之处,又没法撒气,只好互用冷幽默解闷,在导演伊利·曼佐颇谙轻盈之美的操作下,本来刺刺辣辣的东欧式沉重,却拍得不那么令人难受,反而有点酸甜的回味。

我接着想到的是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的几部,如特别惊悚的《贪吃树》。它们的题材不外乎是童话,可史借助画面所完成的人性剖析甚至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文本更为彻底狠辣。你自然可以把它们解释成导演自个儿天马行空的梦境,当然也可以说成东欧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社会的抗争与反讽。但无论如何,当《失翼灵雀》还想用一点幽默来平抚人类的痛苦与动乱时,史的动画小人儿们却来了一场彻底绝望感的构筑,或干脆说”以绝望来分娩希望“。

举以上两个例子,我是想说明:与同胞伊利·曼佐和史云梅耶一样,扬·索德克的摄影作品同样不乏“捷克式”的表达习惯,若不了解这一点,恐怕会误解他的心怀。

顾铮书中选用的索德克作品林林总总,覆盖了摄影师的大部分成就。然而凭第一直觉我必须承认,索是玩双关语的大师。他拍裸体,着眼点却常常放在粗陋和怪诞——有些还是特意浓妆或摆拍,完全称不上优雅,反而令人觉得悲哀的人类躯体。他拍孩子,并不要拍出孩子在影楼相册里的天真可爱,反而要表现超出他们年龄太多的严峻、凝重与成熟——这样的角度,在我们熟知的许多摄影里往往视而不见,或刻意避免。有人故而拔高其地位,说索德克重新定义了“身体“为何物,可他本人又反而承认起了自己的鄙俗,不愿计较所谓的文化厚度......然而观者无不明白,他的照片里那种历历分明的莽荒力量,从最底部游走开去,惊破了画面,逼着我们像看着镜中的陌生自己一样 驻目凝神。

为何要玩如此残酷的双关语游戏呢?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人像摄影不拍,非要揪开人们的伤疤才作罢呢?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在索德克许多著名照片中都出现过的那面斑驳之墙,竟然不是他刻意布置,而是与他多年艰苦的地下室生活日日相伴的——”夜以继日,我听着该死的石膏从墙上脱落的声音。我在那儿住了七年,拍摄所能见到的每一个人。“换句话说,那不只是一面墙了,也是他的画布,他的小戏剧舞台,在出色的暗房技巧下,那斑斑驳驳分明是痛苦的墨迹漏痕;其实,还有许多照片里不可见的故事——他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虽并未回忆过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作品长期被捷克官方封杀,批评严厉,底片失踪,面对“如何咀嚼出贫乏物质中的汁液”这一许多艺术家都会面临的考题,索德克决定了作品并非单纯地注释现实,也不愿从宏观的角度提炼出社会寓意, 而是凭借对人们惯有空间界定的挑战,展示出了我们自己身体在奇特景观元素(有时几乎是梦境的延伸)中的微妙处境, 而他的这一“逃遁”彻底印证了卡尔维诺的话:当检测黑暗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意味着检测光明和欢乐短缺到了什么程度。

桑塔格对摄影的定义概念有两重:回顾、保存过去,呈现、直面当下,而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被很多人推崇 。可这两者与奇特的索德克的真意都罕有重合之处:索更愿意用摆拍的、乃至略微做作的方式模拟出一个”暗世界“,即我们意识之下的潜在河流。这与史云梅耶对自己动画创作的定义:”无关忽记忆,而是情绪,不存在于意识,而是深藏在潜意识中”又是多么相似!

很多时候,我们纵然知道,艺术的生命往往在于以变形和移位反陈规,可勇敢如斯的游戏,恐怕也只有索德克玩得出来,也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社会争议的代价来完成。去年他来上海的讲座,笔者去了,早已上了年纪的大师一袭黑衣,精神矍铄,在偌大的演讲台上手舞足蹈,让我惊异那是一个多么旺盛澎湃的生命体!柏罗丁形容过人类“是介于天神与野兽之间的”,对于其他人我不敢妄评,此话放在索德克身上,足矣。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