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精选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5-06 16:39:57 8

《逃离“自由”电影院》是一部由Wojciech Marczewski执导,Janusz Gajos / Wojciech Marczewski / 泽比纽·扎马洲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精选

《逃离“自由”电影院》精选点评:

●荒誕扎在土裡,充滿活力。

●对波兰时局的有趣讨论,对「开罗紫玫瑰」的有趣致敬

●审查如同救治健康人的医生,古怪的想象力。

●导演回答了关于如何更加艺术的批判现实的问题。剔除了多余的愤怒,唱起安魂曲。把他们最大的荣耀当作武器,一路高歌,直到帷幕落下

●開羅紫玫瑰續集..

●不可描述

●有意思,但混乱

●号称是《开罗紫玫瑰》的续集,又是荧幕上的演员罢演。前半段跟电影里的调侃一样:“一看就是波兰电影,单调乏味”从《开》的TOM穿越到本片中的荧幕上时,整个故事才真正展开。导演毫不掩饰地对伍迪艾伦致敬,也毫不掩饰地嘲讽波兰电影审查制度,用浪漫的外壳包裹严肃的真相,这个小心机真是耍得漂亮。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一):“自由”与审判

“自由”是规定动作,恰如片中大奔头所言,这影片看起来与每一部那个时期的波兰电影一样,“平淡、乏味”,触动当局神经的一切皆归为“流氓”——只知道与城管较劲。

“自由”意味着审判,故事如沙从指间漏下,那片中的审查官如但丁在三界攀升,审判开始了……

然而,审查官这只老鼠终于逃跑了,逃回世间。从天堂回到人间,却不能心安,依然害怕光,用破烂的帘子遮遮掩掩。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二):他不会内疚也不值得同情!

关于电影的电影。90年波兰大选,新政府诞生,这电影91年上映的。关于审查制度。

镜头运动在电影里很漂亮。只是有点弄不太懂波兰的审查制度。也不知道这片子的年代,应该说的是“变天”前的事吧。里面审查员这角色一开始就处在一个病态的状态。感觉压力重重,被什么所折磨。说心里话,我不觉得审查员会被自己的内心所折磨。他们一丁点都不值得同情~也不会被自己的内心折磨!!!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这电影拍的不怎么样!!

于是到了结尾~~得不到宽恕的忏悔让那个审查员更痛苦。我一点都不觉得那个审查员值得宽恕!那最后进入胶片的世界又能怎么样??

技法很好,思想很混乱!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三):一点感想

1990年1月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执政,而本片首映日期为1990年10月15日。此时波兰社会刚刚转型,自由思想开始复苏。

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波兰共产主义政权即将结束前夕。主人公电影审查员是个loser,和妻子离婚多年长期独居,唯一的安慰就是手中可以操纵电影命运的权力。但突然有一天事情失控了,电影里的角色可以随意活动了,审查员手里仅有的那点权力也失去了,他现在是彻底的loser了。

受压迫者一旦有了权力反而会通过压迫更下层者来满足自己,当他失去权力再度沦为受压迫者后又会良心发现。审查员便是如此。于是他最后良心发现,走进电影中寻求宽恕。

许多人都说这电影讲的是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但我却莫名感受到了社会洪流中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悲哀……

《逃离“自由”电影院》观后感(四):逃离“自由”电影院

八十年代的波兰电影,随着苏联影响力的下降,加之瓦文萨“团结工会”运动持续多年,改革之风劲吹,电影的审查虽然持续,但审查的尺度要宽泛得多。沃依切赫·马尔切夫斯基编导的电影《远离“自由”影院》(1990年),即呈现这一审查制的有趣过程。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让观众跟着大银幕在电影院里产生互动,一部名为《拂晓》的电影正在上演,老演员因为不想演死人而罢演,恋人突然跑下来与影迷拥抱,这一切让电影变成实时上演的话剧,颇耐人寻味。而身为审查者唯疲于奔命观察受众的感受。

回溯1990年,一个崩裂的年份,新旧交替,影片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审视。就好像导演生怕漏掉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现象,尽管在当时或未曾察觉,但留下来的光影总有交错的深度痕迹,也给未来带来了清晰的历史性影像。

《远离“自由”影院》片名,本身就有对应的讽刺意味。远离自由是现实,逃离现场只是假设。所谓众口难调,也不过是审查机制下的借故。正如片中所说的“审查是一门艺术,审查员都是艺术家”。这只是假设。如果审查员都是艺术家,那电影的拍摄就会轻松得多。《拂晓》之名本身就有某种期盼之意。好在没过几年,波兰就迎来了决绝性的变化,电影的空气清明也就非幻想的境地了。

2013、12、1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