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字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5-07 13:27:16 8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卡伦霍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书。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假和谐......很多章节看了后都有对号入座的倾向。唯一让我好奇的是,一个解决了所有内心冲突的人会以什么样的姿势活着。

●给我的启发蛮大的。

●7.20 去除理想的假意象 在冲突中认识自己的真实。赛过吐鲁番的地表高温与人也在持续冲突中 看书消暑正当时

●觉得自己就是神经症啊…逻辑还不太清晰,阐释的部分有为了套题而强行论述的感觉,翻来倒去差不多的东西,有时想弃书

●第一本让我如此有共鸣,读着读着就安静下来的书。

●看完会对号 觉得自己快神经病了 hhhh

●遇见这本书 太幸运了!

●最后一章“冲突的解决” 像是给心理治疗师看的 有点教科书的感觉 尝试了好几次读不下去 就把最后一章弃了

●#阅读技巧#把本书中“神经症”替换成“神经病”,阅读体验提升50%。又名《我不是说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神经病》——指出三种基本款神经病,屈从型、攻击型、回避型。共同点是一方有压倒性并且均为无意识。正常人是可以同时驾驭三种。患者会通过理想化意向、外化、假和谐的手段尝试化解冲突,但根本没有用。在冲突未能解决时会出现恐惧、人格衰竭、绝望和虐待狂趋势。也浅提到一些医生的手段。这个版本的翻译显然阻碍了我的阅读,书还是好的,起码每种神经病我都能找对号入座的,包括我自己。

●没看完,可能心静不下来,兴趣不大。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心得速记

第一部分看得比较认真,详细梳理了从最初小小的基本冲突到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大概路径:掩盖外界冲突的三种防御手段;当与外界的冲突无法回避时便回避自己,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不易发生冲突的理想化意象;而在回避自我时因压抑产生的冲突又驱使患者将冲突外化,造成其实包裹着重重假象的和谐。

以上也是在过去的生活及分析中我已经有所了解和思考到的方面,而第二部分由于洞见了我还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产生的抗拒让阅读数次难以进行下去(甚至这一点书里也有提到),目前最有启发的是:即使已经形成了神经症人格,也只是在维持现状不变、且自己认为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才是无可救药的。

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正聚焦在自我改变上太耗费时间精力了,正如阅读本书一样,要么放弃大部分生活去进行深入的自我分析,要么就完全投入生活,期望多样的经历和体验能够偶然地有所疗愈吧。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我们内心的冲突

由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多种冲突的需求和想法会出现在我们内心,造成我们内心的冲突。

正常人可以平衡内心的冲突,但是神经症患者却无法平衡内心的冲突,导致出现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的极端行为,通过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来试图缓解内心冲突造成的不适,但这些都是无效的尝试。

内心的冲突导致我们无法产生有效的行动,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无论做什么都有另外一个需求未被满足。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就会导致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倾向。

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认识到内心的冲突,找到内心冲突的根源,但基于现实情况分析内心的冲突以及冲突之间的作用,认识到内心的冲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意识到自己为缓解冲突的无效行动。只有将注意力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真正去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由于环境和他人去做决定,才能意识到内心的需求,重获幸福的能力。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只有直视自身,才能治愈自身

真诚地建议想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都看《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 著。特别是觉得自己稍有点神经症问题的朋友。

她认为,在人的成长中,曾被不安的状况困扰,于是自己摸索寻找应对方法,最后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起初呈现的情况可能是一片混乱,但最后一定会清晰——可能亲近人,或对抗人,或回避人。

而且她不是简单粗暴地分类,而是觉得人都有这三种主要冲突,不同的是哪种冲突占据主导性,同时其他倾向仍然没有停止作用。而在某些时刻,占主导地位的态度会与次要态度交换位置。

亲近人——会想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由此会引发许多表现,或过度奉献来换取回报,或示弱来寻求依附,即便本人内心深处对此不屑,表现行为也有多种,内心深处的目的是不断地、深切地对温情和赞同的渴求)

对抗人——正视世界的敌意,认为敌意理所当然。(攻击型所持立场为“我从中得到什么?”由此,为了个人利益而顽强奋争是第一条定律,无论他表现出来善良、超群出众、控制,都是为了达到目的。)

回避人——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距离。(离群索居,对他人回避,自我孤立。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甚至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当外部世界擅自侵入他划定的圈子时便焦虑不安,而在圈子外面则可以和人表面相处。)

以上所述只是本文简单内容,按我阅读时的感受来讲,像在天灵盖里劈开一道光。我属于回避人类型,却仍然能在阅读“亲近人”和“对抗人”章节时找到自身偶尔时的冲突表现,而这种阅读感受,又反过来证明了作者的论点:如果我们不充分认识这种支配一切的特性,就容易把结果的冲突孤立地看成一对对矛盾,诸如爱与恨、屈从与反抗、驯服与支配等,然而这只会使人误入歧途。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越能勇敢面对冲突,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大

DAY19/100 《我们内心的冲突》1202

为什么不带着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们能更清晰地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虽然本书仅用最后一章提纲挈领地写了心理治疗的可行性,但能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治疗;而心理学家证实,人们可以在带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依然正常地生活,顿时感觉很轻松了。

患者主要使用下面四种尝试来“平息”冲突。

第一种是试图将一部分冲突隐藏起来,把支配的权力,让给它们的对立面。

第二种是“疏远他人”。

第三种尝试是神经症患者远离自己。

第四种尝试就是修补曾经偷偷将其他冲突掩盖的内心裂缝。

【印象最深刻】

作者认为是文化因素引发了神经症,更具体点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这种冲突来源于患者对别人的矛盾态度,不过时间越长,冲突的来源越广泛,到最后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都会造成这种冲突。

【关于冲突】

选择导致了冲突,因为任何决定都有错误的风险,所以一个人做决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愿意承受错误的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还有就是要有能力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

想要看清冲突,建设出一个健全的价值观,是最先要做的事情。

【启发】

“主动去体验冲突,确实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过,但这却是一种才能,而且非常珍贵。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要多靠近自己害怕的事情,这样就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笔记:

en文彬

大路教育学员

分享:

郭大路

大路教育创始人,12年+教育经验,知乎大V,年度数百本书

善于通过活泼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人看见真正的问题,刷新心智模型,改变行为模式,构建正向的人际关系。

大路教育:

一家崇尚爱与自由的教育机构,服务于人的成长和人格完善。

有升维阅读、止语徒步、定制教育、情商课、家族课等精品课程。

关注【郭大路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向霍妮致敬:一位伟大心理学家对时代的深刻洞见

推荐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与《我们内心的冲突》,这两本书是我反复读过多遍的心理学著作,流畅清晰,非专业人士完全读得懂。

我喜欢霍妮的理论,不仅是因为他的著作对心理问题有深刻的洞见,更因为霍妮对心理治疗的态度、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她在56岁公然与心理学最大的权威——学界大咖弗洛伊德决裂,并创建自己的学派和机构,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

在临床咨询中,霍妮的理论帮助我从文化、关系和情境的角度理解来访者;在生活中,霍妮的思想也帮助我去理解自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以下摘录并总结了一些霍妮的理论观点:

首先,霍妮提出的三个基本(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的概念,关注个人早期经历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霍妮将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基本罪恶包括冷落、拒斥、奚落、羞辱孩子等;父母的基本罪恶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这种敌意称为基本敌意。对父母的敌意会泛化到世界和所有人身上,儿童会投射到世界上的一切,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危险的,并且感到孤独与无助,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由于孩子的需要仰赖父母满足,害怕父母,对父母的爱与敌意会产生内疚感,故儿童会压抑对父母的基本敌意,儿童因此产生焦虑,这种孤立无助的感受被称为“基本焦虑”。在基本焦虑的影响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种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按性质分为三类(这三类不同性格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经常并存):性格中的依从性——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人,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性格中的攻击性——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来应对自卑和焦虑。性格中的离群性——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三个“基本”是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对个体的人格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比起弗洛伊德的理论,霍妮更强调文化与社会的作用。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个人的社会经历决定了个体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种心理障碍。神经症是文化背景下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己的关系失调。 换句话说,文化是一个更大的背景,文化中的基本罪恶,也会带来大众内心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换句话说,冷漠的父母、自我牺牲的母亲、高度焦虑的抚养者....这些人脱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不能以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一言以蔽之。

第三,霍妮提出“神经症性的焦虑”,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最广泛普遍和值得关注的。她认为,焦虑是这个时代普遍弥漫的一种氛围,而在焦虑的情形中,危险感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和夸张了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个人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敌意冲突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心理因素,个体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压抑,将敌意或者说“愤怒”驱逐出了意识,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它从个体的人格背景中分离出来,因而失去了控制。第二种是投射,他假装那些破坏性冲动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是来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用来满足自我辩护的需要。 霍妮关注“假我”是如何压迫“真我”、让“真我”无法成长的问题,她认为这是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霍妮对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理解,比经典精神分析提出的种类繁多复杂的防御机制,更加简单和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

第四,对于防御机制的深刻理解。通过沉浸于痛苦来获得满足,体现了一种普遍原则,即通过让自己迷失在某种更加巨大的东西中,通过消解自己的个性,通过放弃自我以及它所拥有的一切怀疑、冲突、痛苦、局限和孤独,来获得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放弃自我,获得满足。这和尼采、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是有共振的。

题外话。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心理学的视野太过于聚焦个体,喜欢霍妮和罗洛梅的理论,可能是出于他们对社会、存在和信仰的关注。这些年的互联网、房价、萨德、雾霾等等,让很多中国人,包括我,处于一种悬浮的焦虑感,我们为了抓住“安全感”,避免内心的冲突,急切地追求物质积累,征服一切,甚至达到强迫性的程度,我们以为自己在高度旋转,但实际却空洞无助;又或者,我们远离自我,消解个性,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放弃孤独,今朝有酒今朝醉。然而,回过头来,却找不到“我该如何存在”,或者,走得太远,已经难以回头。

掩卷沉思,不禁感叹,在二十世纪初期,一位女性要经过怎样的勇敢和努力,才能达到如此的思想高度。

向霍妮致敬。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