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Brain Rules经典读后感有感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0-10-06 11:35:20 1

Brain Rules经典读后感有感

《Brain Rules》是一本由John Medina著作,Pear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7.99,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rain Rules》精选点评:

●I dont wanna know rules,I wanna break them.

●写的非常幽默有趣,很容易读。

●成人大脑的部分区域和婴儿大脑一样具有可塑性(melleable) , 新的神经元可以诞生,新的连接可以建立,终生学习是必须的!

●brain的奥秘

●超赞 超实用的一本书 ,强力推荐!!!

●前面几章看得比较有意思,看得比较认真,后面时间拖得太长,直接扫读了

●浅显易懂,例子用的不错,但启发性不足

●终于读完了,还是纯看summary的,老美的书就有这个好处(╯▽╰)

●: R338.6-49/M491

●electronic resource_last chapters

《Brain Rules》读后感(一):理解多样性

刚看完这本书,并认真做了笔记.

看了别人的评论,有好评有坏评. 研究了一下为什么同一本书会有人给1星有人给5星:

1. 读的目的不一样,读这本书的目的各人都不一样.有的是随便翻翻看,有的是带着某种目标去读, 意图不一样,输出自然也不一样 - 自我实现的预言 - 想它好它就好想它不好它就不好.

2. 读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各有各关注的领域,不关注该领域的的人自然只是跟着感觉走,觉得书中某几句话不错就给好评,看到某段不喜欢就给差评.这种评论不能客观地评价这本书 - 当然,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3, 读的版本不一样, 很多给差评的都是读了中文版, 由于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改写原作的意思或者翻译者的水平问题,读中文版的人看到的东西可能给英文版不一样.

4, 认知水平不一样. 有的人不能理解/领悟书的内容,有的人能.

这本书虽然没有严格的论证, 作者也在多处指出他的观点并不是定论的/绝对的, 作者只是在告诉大家目前脑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建议教育和商业领域怎样利用目前的研究成果. 一项科学并不是等它有定论了才有用, 很多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

我觉得它帮助或者即将帮助我改善生活学习工作, 所以我给的是4星, 比如 它让我认识到运动对改善情绪/智力的作用. 以前或许只是有这种概念(猜到)但是这本书让我确定 - 猜到和确定是有本质区别的, 猜到往往不会告诉你去行动,但确定告诉你立刻行动.

有人觉得书里的内容是常识, 早就被说烂了. 这或许没错. 关键是他们根本没真正理解这些常识,所以才觉得没用.

是的,我又在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辩护.但谁不是呢? 至少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并把消除自己对事物的偏见当成首要的美德.

《Brain Rules》读后感(二):一点评论

这本书传递的信息很有意思。看了每章后面的概要,会觉得很不错。

但是这书行文略显拖拉,所以我觉得只要看看概要就可以了,不用仔细啃。当然,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不是书写的不好;书里有大量的脑科学术语,都是我不认识的单词,我对大段的对大脑运作原理的描写也提不起兴趣。

不过书里的很多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看看大家的评论,比如这一篇 http://stormyscorner.com/2010/01/book-review-brain-rules-12-principles-for-surviving-and-thriving-at-work-home-and-school.html。

每章后面的 ideas 小节,作者都给出了改善现实世界的意见。比如第一章提到的,把跑步机放进教室和办公室,现在已经有了这种产品,叫 walkstation 或者 treadmill desk。据说确实能提高工作效率 (http://musings.danlj.org/raves/new_treaddesker.html)。不过这东西造价不菲,公司或者学校绝不可能大规模引进。

《Brain Rules》读后感(三):教你如何更有效率的用脑

去年9月听过这个书的有声读物。

算是一本实用科普读物。

12个用脑规则很好用,不仅可以帮我们正确和有效率的用脑,还能有助于身心健康。

虽然其实很多是常识,但是他把常识通过科学研究的结果联系到了一起。比如运动时有助于思考,比如要多睡觉。

不过我自己做的就不太好。能坚持走路上下班,但是有更多的锻炼却不足,更不能一边工作一边运动。(公司真应该创造条件让员工能这样)。睡眠也不足。

这段书里的话不错,虽然和书的主题关系不大

I stumbled upon a very young-looking Mike Wallace. The journalist was busy interviewing architect Frank Lloyd Wright, at the time in his late 80s. I was about to hear a most riveting interview.

“When I walk into St. Patrick’s Cathedral … here in New York City, I am enveloped in a feeling of reverence,” said Wallace, tapping his cigarette.

The old man eyed Wallace. “Sure it isn’t an inferiority complex?”

“Just because the building is big and I’m small, you mean?”

“Yes.”

“I think not.”

“I hope not.”

“You feel nothing when you go into St. Patrick’s?”

“Regret,” Wright said without a moment’s pause, “because it isn’t the thing that really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ndividual which I feel should be represented in our edifices devoted to culture.”

《Brain Rules》读后感(四):Myth 和Truth:人脑不是计算机

此时此刻,科学家对人脑的认识正在突飞猛进,获得很多可以直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结果,但媒体对人脑知识的科普却远远比不上性知识。一般人可能对人脑存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把人脑跟计算机做类比。

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来自科幻作品。很多科幻作品认为人的记忆和技能,不但可以消除,而且可以输入。比如 Matrix 里面的人物可以通过直接收一段代码来学会一套武术,或者学会开直升机。最近的例子是电视剧《玩偶特工》,其中的人物简直就是一台计算机,你可以像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一样随时把他们变成别人。

有的有心人可能会质问,人的技能除了要记住动作要领这个“软件”之外,还包括肌肉发达程度这个“硬件”,你怎么可能仅仅改变软件就让人会武术呢?这个质问有道理,但是问错了。正确认识是人脑根本就没有“软件”。人脑的全部动作都是“硬件”意义上的。

人的记忆不是“录制”在大脑里,而是“长”在大脑里。大脑通过神经元(neutons)来记住事情。Brain Rules 这本书介绍了一次特别有意思的开颅手术。接受手术的病人没有疼痛神经,也就是说他可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在医生们盯着他裸露的脑神经们看的时候,他也在盯着医生们看。这时候一个医生拿了一张 Jennifer Aniston (就是 Friends 里面哪个女演员)的照片给他看,发现他的一根脑神经跳了起来。然后医生拿7张不同的 Jennifer Aniston 照片给他看,他那个神经跳了七次!

这根神经一看到 Jennifer Aniston 就跳,而且看别人的照片从来不跳。如果你觉得这根神经有点色情,一个补充事实是医生们也发现了这个病人的一根专门的比尔克林顿神经。也就是说,人脑可能为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安排一根专门神经。

更进一步,人的记忆和技能,是各种神经生长,组织,连接的结果。同样的记忆,在不同的人被“长”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对伦敦街头出租车司机的研究表明,他们脑子中辨认方向的神经结构特别发达。

往硬盘上存个文件,只要像录音一样改变其磁道扇区上的 0 和 1,要想改变人的记忆却要大动干戈到几乎不可能的程度。你必须先让大脑长出这些特殊神经元来,还要把他们在一个区域内组合好。注意神经元的尺度可以很大,比如直径0.1厘米,长度可以达到英尺量级。要想像《玩偶特工》里面那样把一个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要做的工作就好比把一件毛衣拆了,然后给每一根线分别重新染色,然后再织成另一件完全不同的毛衣。整个过程还不能开颅,还必须几乎瞬间完成,这可能么?

人脑的这种结构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乔丹不能打好棒球。他的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完全达到打好棒球的要求,但他就是打不好。为什么?因为通过多年练习,他大脑的硬件结构就是一个篮球大脑。你怎么可能在一两年时间内把一个篮球大脑变成棒球大脑呢?

这个知识对我们的启示当然就是任何技能都是勤学苦练积累的结果,而不可能指望快速输入。另外我们可以有两个轻易的推论:

第一,所谓“顿悟”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科学家可能对一件事冥思苦想好多天,然后一天突然想通了,这个不叫顿悟。我说的顿悟是中国文化传说中那种头天晚上还什么都不知道,今天早上突然什么都明白了的极端情况。这相当于人脑结构在一夜之间突然大变,这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人的记忆不可完整下载。我猜神经元包含的信息和结构很可能是模拟信号,也就无法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完全数字化。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灵魂。假设真有灵魂,那么灵魂离开人脑之后还能“思考”么?伦敦出租司机死后,离开他的神经网络,还能辨认方向么?人死后还能认识 Jennifer Aniston 么?既然人脑什么都是硬件实现的,根本就没有软件,灵魂还可能存在么?

《Brain Rules》读后感(五):笔记+感悟整理

1.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为了在丛林及原野中生存而设计的,但我们数十年来都把脑子关在了教室或办公室里。如果你想营造出跟大脑擅长的事物刚好背道而驰的教育环境,你大概会设计出像教室的东西;如果你想营造出跟大脑擅长的事物刚好背道而驰的工作环境,你大概会设计出像办公隔间的东西;而如果你想要有所改变,就应该把前面两者都拆了,一切重新开始。从很多方面来说,动脑金律的精义就是重新开始。

以上这段话由此思考:让自己多处于大自然环境中?养些绿色植物?待定。

2.关于提高记忆&效率:

①重复。

如果在阅读后的9小时之内对阅读的内容做一次复习,则可以有效提升长期记忆量。

不断的重复才是能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所以做一件事,想达到长期记忆,就要不断分散时间,不断重复。而不是一次性over以后就不管它。

②感官。

采用图像记忆。即右脑记忆。视觉绝对是最有力的感官!能高效记忆。把自己要学的东西变成图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像的学习效果总是胜过文字阅读。

.S.图像应用:用图像转换更多资讯给客户,而不是文字。做PPT同理。

Add:要有更好的记忆力,记忆一件事时就要多运用起你的多种感官,让你的多种感官帮忙一起记忆。影像,声音,气味,触感和味道,都是有效思考的催化剂。

.S.感官应用:在你传达内容时,设法将气味,触感等感官线索整合到你的简报里,已达到令人深刻的印象。

③运动。

运动对大脑效能有相当的显著的提升效果,想要变得更聪明,就要排入运动时间。

.S.我们走动时的思考效果,明显优于坐在书桌旁,教室或在自己办公的小隔间的时候。

(行动指南:1、运动的时候思考问题,尤其是难题;2、运用大脑思考的时候,包括工作、学习等,在氧气充足的地方进行;3、工作时候多动动,多开窗。4、中午的时间可以到外头走走20分钟,再回办公室。——此段行动指南复制于其他人的豆瓣评论)

Add:书里介绍的实际操作:让早上及下午各一次的20到30分钟运动,成为每天的固定行程,一次做有氧运动,另一次则可以做肌力训练,以创造最大效益。

④专注。

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项事物。别想要多工作业。那是不可能的。要专注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事物。

(备注:我们可能因为能快速在不同工作间转换以造成我们可以多工作业的印象,但其实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投注于单一事项上。有研究显示,开车同时讲手机的人肇事几率高于专心开车的驾驶员)

⑤睡眠。

睡眠越充足,大脑的运作就越顺畅,因为它会有更多的时间消化你学习到的东西。如果在工作中能够小睡片刻,你的思路就会更清晰。

(应用一:如果让正在沉思问题的人睡个觉,很多人在醒来的时候都会出现令人赞叹的巧思。应用二:让团队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开会前先提出问题,过完一晚上隔天再继续研讨解决)

⑥分类。

将大脑记忆采取图书馆模式——记忆存放在有次序的架子上。

3.每个人的大脑回路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这表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学习时,大脑回路也在改变。我们在继续学习新事物时,大脑也会不断重新配置回路以尽可能最有效率地储存资讯。

这也表明人的智慧其实不只一种类型,因此能采取的聪明或不聪明的做法也不只一种。

4.长期压力会减弱你清晰思考的能力。所以要尽可能减轻自己的压力。

5.我们使用大脑来看世界,而不是用眼睛。每当我们说自己“看到”东西的时候,其实只是看到大脑“同意”我们看到的东西。

思考:这是不是就类似于看书?每个人看书就只能读出他内心已存在的东西?所以一本书,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感悟?一百个读书笔记?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