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高考 观后感 浏览高考内容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经典读后感10篇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1-02-17 05:27:58 2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经典读后感10篇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是一本由薛原 / 西海固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一):书很好,希望不要成为书店的挽歌

觉得书中有点淡淡的伤感。看完书,就像亲身游历了每一家书店,我由衷地欣赏和感谢那些书店的老板们,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在撑起着这一片美丽的风景。我想每一个经常去这些书店的人看了书都会有一种共鸣——如果自己能够的话,一定会尽一份力量为书店做点什么。

跟第一季一样,书很好,希望不要成为书店的挽歌!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二):Hello,One of my dream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囫囵吞枣,但整体感觉还是感受到了。

小时候的我已经有了长大后要开一家书店的想法,长大后的现在,其实仍有这样的,只是在现实面前……但我心中仍抱有这样的一个愿望:等我工作稳定了,赚到钱了,成家立业了,我有闲钱了,我要开一家书店,不过分追求盈利,只为圆心中一个梦想,只希望能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有品位的地方。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是把这个梦想给无限延后了,然后还有没有然后,就不知道了。

看完书后,我发现,开一家书店这个梦想,原来这么多人也有。

我们在担忧独立书店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的时候,自己却仍然津津乐道于网上购书,价钱便宜谁不乐意呢?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往往很担忧很担忧,但事不关己难免也会高高挂起。我们都很自私,想去有品位的书店去感受气氛,去感悟品位,但我们对此有作出过什么帮助吗?

唉。

生活处处有矛盾。

但愿这个世界上,多一些固执、坚持的人,有他们,独立书店仍存。

也但愿像我这样有想法的人,终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我们可以走到一起,在未来的某一天,共同打造一块天地,属于书的天地。

只有有爱书的人存在,那么独立书店就不会消失。这是书中的一句话。

方所书店某某也说过:“我始终相信,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与浪漫。”我也相信。

祝安。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三):一根蜡烛的光明(周慧虹)

蜜蜂文库的编辑给我来电,说他们正策划出版一本关于独立书店方面的图书,打算收录我的一篇文字,希望得到我的授权。虽然表示了同意,可说实话,我并未对该书抱有多大期望。如今的文化出版业发达了,每年都会有海量图书面世,但表面繁荣的背后伴随着泥沙俱下,谁知道他们策划出版的会不会也是逐利、应景之作呢!

及至样书到手,仔细翻阅,不得不承认我的疑虑消除了。应该说,这是一本读书、爱书的人编写的一本富于现实意义的图书,同时它又因其独特性而显得不可多得。

众所周知,当今,面对网络信息科技的猛烈冲击,面对房租、水电费用、人员工资等方面的压力,实体书店经营举步维艰,近年来全国各地一大批实体书店相继关张,其中不乏像风入松、季风、光合作用、第三极等为读书人所喜爱的知名书店。看着它们一个又一个倒下,相信很多爱书之人心生疼痛,如此现实蚕食着人们的书香之梦,又期待着有识之士能尽快站出来做点什么。让人欣慰的是,在蜜蜂文库一帮人的努力下,《独立书店,你好!》一书应势而生,并且,它不只出版了一册,《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紧跟着走向书市,摆在了读者面前。正如《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编者的话”中提到的,“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中,我们已经表达了对独立书店的态度和情结。正因为感受到独立书店的消亡,才有了这本记录各地独立书店的《独立书店,你好!》……继《独立书店,你好!》之后,现在又有了这本《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以收入更多各地的独立书店,也是对前一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对独立书店的关注和支持中来……”这样的一种努力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尚待现实检验,但努力了,就值得尊敬!

继《独立书店,你好!》对全国一些地方的书店仔细梳理之后,《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继续引领读者对香港、台湾、广州、海口等24座城市中的书店进行巡游,让读者不只看到这些地方有特色书店的全貌,更将那些书店有意味的细节展示给读者,使大家如临其境、心领神会。该书还单独辟出“聚焦独立书店的生与死”版块,汇集书友心声,探寻独立书店经营策略、展望书店未来。

如若给这样一本书定位,我觉得,它既是一本飘散着人文气息的学养之书,又是一部颇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说它是学养之书,因为走进该书,循着作者指引,我们能对各地书店的外观特色有所了解,更主要的,还可以从那些浸染着书香味的典雅文字之中,了解一些关于书店名称、店内条幅匾额等的渊源掌故,了解那些书店的前生今世发展历程,了解图书作者的读书习惯心灵感悟,等等。这些,不仅促使我们在世俗喧嚣中沉静下来,更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充盈起来。

说它是工具书,则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细致的图谱。凭借它,爱书之人出差、旅行到相关城市,就可以不费气力地走进心仪的书店,静享一段属于自己的难忘时光,与志趣相投的书籍结缘牵手;凭借它,有心之人就能学习借鉴到他人有益的阅读方法,提高自身阅读成效;凭借它,书店经营者也能从书中介绍的书店经营手段中受到启迪,不断增强其经营好实体书店的信心、改进其经营实体书店的能力。

纵观时下书市,介绍文化阅读、关注书店经营的图书甚众,然而能将书、读书、书店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人文、实用知识如此浑然地融合起来的,不多。基于此,窃以为,它视角独特、不可多得。

二战时期英国一片墓地上,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儿子的墓碑上写道:“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独立书店,你好!》,多么友爱、温馨的书名!她向实体书店伸出的救赎之手、向读者传递的人文关爱情怀,能否也如一丝微弱烛光,给暗夜带来光亮?希望她能!

(长治日报20120310期)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四):留住书店的每一分美好

在《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书店之美,它的美好与向往与其说是长存在读书人心中,倒不如说是书店在爱书人心目中的美好正在消逝,这样的一道风景的消逝,除了让我们感叹独立书店的艰难,也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近来,书店的话题时常见诸报端,它固然是一道城市风景线,也是人文地标,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现在越做越艰难了起来,不断有书店倒闭,对书店的拯救行动也在继续,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唯有书店的美好是可以长期记取的。在《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书店之美,它的美好与向往与其说是长存在读书人心中,倒不如说是书店在爱书人心目中的美好正在消逝,这样的一道风景的消逝,除了让我们感叹独立书店的艰难,也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第二季的《独立书店,你好!》延续第一季的做法,把各地的独立书店一一展现出来。它们更多地存在于一些小城市,这让我想起保罗·科林斯的作品《六便士之家》,在英国威尔士乡下,有一个以图书闻名的小镇———瓦伊河畔的干草镇。这个小镇人口不过一千五百,却有四十家书店,大部分经营旧书。这里享有图书故土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书迷。对照起来,在当前的现实中,城市间,乡村间,这样的书店还是越来越少了,直让人感叹这或许是一个不读书的时代。在《独立书店,你好!》第一季中,我曾写过成都的数家独立书店,它们的存在,让成都人很骄傲,能成为“中国人的书房”。但等到第二季出现,已经有三两家书店关门了。我在弘文书局关门时这样说:“一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固然需要柴米油盐茶之类的,也需要文化滋养,而书店则承载了这一功能。在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还有时间去读一册书吗?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书店都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我们当然可以从网上购书,那是否失去了淘书的乐趣。有人认为,价值本身在于乐趣,对淘书也当如此理解。”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情,对独立书店的情感也就复杂了一些。不过,在这一季中,对独立书店的关注除了爱书人,还有各地的书店老板参与,他们亲自上阵分享开书店的甘苦。如丁南的《我的华贸读易洞》和月胜的《我与1Q84书社》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独立书店进行了诠释,“我爱书,爱做书店,爱把好的美的有关世界的一切。凡我能做到的,都展现给大家看,虽然这是个问题世界,但问题世界也是美丽的,人生就是寻找美丽的过程,不是吗?”

而作为独立书店的一分子,店员也算得上是书店的灵魂了。在许月婷看来,“每天踏出家门的那刻,作为卖书人的我们,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期待,想象着今天可能会遇到的人,会有怎样的奇遇,每天的工作从这样美好的期待中开始,这种心境,不是每个行业中的人都能有的。”当然,书店的好坏在卖书人和买书人之间都会有不同的定义,但不管如何,我们总会禁不住想象它们的美好,并想方设法促进它的未来有更美好的发展空间。

虽然这路走起来很难,但好在独立书店依然在坚持。这正如编者薛原在前言中所说,是在网络时代探寻我们的传统读书生活被改变的现状和适应的形式并坚信未来。在这书中,不是为这些消逝的传统唱挽歌,更是一种认识和态度,就像相信纸质书会有未来,独立书店也会有未来的,可能在形式上会有变化,但书店的内核是不会变的。至于有些独立书店会倒闭,在薛原看来,这很正常,但有倒闭也有新生,因为总会有追梦的年轻人投身进来,也许现实会不断粉碎梦想,但总有做梦的人,即便收获的是失败,但总会留下若干独立书店的美好的记忆。这也是一家独立书店的生与死的意义所在。

固然,我们不能去改变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那么就用实际的购书行动走进书店吧。尽量把遗憾留给过去,留住书店的每一分美好,而这绝不是书店的挽歌。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五):《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独立书店有未来

秋天时在深圳我曾参加了一个“30天就倒闭书店”活动,那个活动就是一群年青人所发起的实体书店的困境在现实中的极端反映,以生存30天就倒闭的一家书店来促使我们面对独立书店的生存状况。正如我在现场所说的,30天就倒闭书店其实是几位年青人对于书店生存困境的一种反抗,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情绪化的行为艺术。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很可贵,反映了年青人的梦想和追求。当下越来越实际的社会,有梦想总是令人敬佩的。而梦想是属于年青人的,这也是这个活动打动我的所在。正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得到光合作用书店倒闭的消息,这也是自《独立书店,你好!》一书出版后持续不断的独立书店倒闭中的又一家影响广泛的实体书店的倒掉。

其实从独立书店存在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书店生存问题,只不过在当下,因为独立书店连续的倒闭,才引起了媒体的热议,与其说当下独立书店存在着生存危机,不如说我们的传统生活更存在着危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与许多传统的美好的东西在逐渐消逝中一样,传统的书店也在逐渐消亡中,并非危机从现在始,而是今天这种传统的消逝开始呈现出了结果。

有人说,“当前民营小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是源于竞争的不公平”甚至说民营实体书店存在倒闭潮,还有人说民营书店的倒闭是正常的优胜劣汰,等等。但在我看来,目前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的生存环境的确是很困难的,我并不认为当下民营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公平的竞争,因为在新华书店和独立书店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可比性,从规模和属性和经营定位上,尤其是读者群的不同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分,如果说竞争,更是网络图书销售对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同样的竞争,现在民营书店的接连倒闭,其实是这些书店在面对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下面临的同样的处境,但这种倒闭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更多是一种对经营成本的不能承担之重。对于资金不充裕的民营独立书店来说,店铺不断上涨的房租、人工费用不断增加的成本和网络折扣战销售的冲击,是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销售不断有新的销售商的加入和冲击,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大,更多的读者习惯了在书店里看书然后到网络上订书的方式。

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中我们已经表达了对独立书店的态度和情结,正因为感受到独立书店的消亡,才有了这本记录各地独立书店的《独立书店,你好!》。实体书店对我们的存在是有必要的,这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有关,但不能因为对实体书店情有独钟,就不去承认现实。实体书店的存在的必要性无须多言,在我看来,一家实体书店,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反映着这个城市的读书人口和读书生活。但是在网络时代,当网络上买书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时,我们不能要求一家独立书店承担更多的承受不起的负载。所以有些独立书店会倒闭这很正常,但有倒闭也有新生,因为总是有追梦的年青人会投身进来,也许是被现实粉碎了梦想,但总有做梦的人,即便收获的是失败,但总会留下若干独立书店的美好的记忆。这也是一家独立书店的生与死的意义所在。

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之前,我们还出版过一本《带一本书去未来》,所谈则是纸本书的未来。从《带一本书去未来》,到《独立书店,你好!》,其实贯穿始终的,是在网络时代探寻我们的传统读书生活被改变的现状和适应的形式并坚信未来。在这两本书中,不是为这些消逝的传统唱挽歌,更是一种认识和态度,就像纸本书有未来,独立书店也会有未来的,可能在形式上会有变化,但书店的内核是不会变的,譬如书吧:现在正在各地涌现的各种“书吧”就是在网络时代独立书店适应变化的一种新形式,书吧的利润大多不是来自图书的销售,而是书的延伸,如文化用品和创意产品,咖啡,茶,主题沙龙活动等等。更是一种读书人“聚合”的场所。这也许是独立书店未来的出路之一。

继《独立书店,你好!》之后,现在又有了这本《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以收入更多的各地的独立书店,也是对前一本的最好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对独立书店的关注和支持中来……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读后感(六):风在往书店的方向吹

刊于2012年第四期《读读书》http://www.91yuedu.com/magazine/readmagazine.aspx?iid=37801

你站在“新青年书店”的中央,用手感粗粝的原生夹板打制而成的书架高高地抵着楼板,隐微地,你嗅到了凝缩在木料中那雨露与阳光的清新,湛蓝的墙面与阁顶伴着静立无言偶或积尘的书推送着大海似的呼吸,轰然间,环墙而立的三壁书架坍圮四散,激起扬尘一片,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而你,就在天堂的右侧以书为葬,这是世间最优雅的死法,它以形而上学的美感否定了死亡的霸权。2008年2月6号,也就是在除夕夜,香港青文书屋的老板罗志华正是以此种苦涩而诗意的方式从纷扰喧腾的世界抽身而退。

读书人尽其一生,埋首纸堆,推敲苦吟,誊稿鬻文,虔心用力者,焚膏继晷,无非谋划一个纸面上的营生,进不能御宇天下,退不能富贵家宅,耗神损身而承继的往圣绝学也许不过是为后学添了几行旁注,或是三两页的轻描淡写,确有开创之功的,大抵是在史论性专著中占一个专章的名位,少有的几位名垂学林者,声誉日隆,延至今日,生发为硕士、博士论文的精研对象。历史总是这样吊诡,它给予伟大以孤独,给予浅薄以喧嚣。惨淡维生的书痴们若能求一个“死得其所”,终不枉他们一片赤子之心。可惜,天不予时,爱书人挟书落葬的梦想尚未遂愿,我们的书店恐怕要先行一步了。近些年来,实体书店勉力经营终至黯然收场的消息时有传来,从杭州的“三联书店”到上海的“学人书店”,北京的“风入松”、“第三极”,再到“光合作用”,更不必说那些蛰伏在二三线城市中本就籍籍无名的颓旧门面,它们宛如经霜的秋树,枝零叶落。

瘟疫,一场浩大的瘟疫,正徘徊在中国的上空,它剥夺趣味,切断精神源流,让一切缓慢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它彻底掩杀了一种有悖于金融与商业逻辑以及自由市场神话的慢生活,贪婪而焦虑的资本扮演着疯狂推手的角色,它将挑书买书的闲趣摩挲降格为摩拳擦掌的“秒杀”,电商捉对厮杀、各出险招,折上折、满就减,书沦为纯粹的消费品,当然它仍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作为象征性的文化资本,它意味着身份、话语以及无形的知识权力,书,不再仅是通向自我与无意识的隐秘路径,俨然具有了奢侈品的属性。那些价格昂贵的书籍(诸如《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的所有者兴致盎然地在豆瓣等社交网站上公布自己的书单,书异化成了塑封、精装的收藏品,在崇拜者与持有者之间织就了一张幻觉之网,虚荣和智识通过纸页这种载体结成了同盟。

购书蜕变成了一次狂欢,一种景观,一张博取认同的名片,一项不再与书店及书本身有着肌肤之亲的单向度行动,它排除了陌生、新奇与偶遇,那些流传已久的关于某个少年伫立在光影黯淡的角落,踮起脚尖从积灰已久的书架上取下那本向他打开了生命之窗的书的趣事将成为哀婉的绝唱,它也提前耗尽了早已疲惫的不堪梦想。就是在这肃杀萧瑟的寒季,仍有人逆市入局,2010年前后,中国东南的一隅古城绍兴,相继诞生了两家独立书店---前身为“三叶书屋”、经营近廿载后易址融资重建的“南方书店”以及体格玲珑但不乏锐气的“新青年书店”。前者占地两层,兼售咖啡软饮,书架跃然而立,隐约地有几分孑然的傲气,格局曲径幽深,从容不迫,舒缓悠扬的西洋古乐、昏黄的灯光、兹兹燃烧的自制火炉,恍惚地将你送入徐志摩、施蛰存的霞飞路;后者不过是六七坪的空间,却也装点得窗明几净、温馨剔透,驻足其中,阳光下暖意融生,捧在手上的书仿佛也成了有温度的生命,书店的左侧是家创意物品售卖店,其构制的标语阴差阳错间竟成了“新青年”精神的最佳写照---“慢下来”。

在追溯这座小城的书店兴衰史以及勾勒城市精神地图之前,我们不妨先进行一番枯燥的数字推演。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同时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统计绍兴市区(不含距离较远的镇)的人口数大约是45万,其中18周岁以上人口约占85%,而这部分人也是独立书店可以期待的潜在客户(他们有较宽裕的资金购买非教辅类书籍,同时拥有相对充沛的业余时间)。经过简单的演算,绍兴市区一年的理想图书消费量为196万本,而相关研究数据显示,50%的城市居民会通过公共图书馆这一渠道借阅图书,换言之,市区年度图书购买量的上限是98万本。2012年4月,当当网高级副总裁姚丹骞透露,目前我国网购占一般图书零售市场的比重已超过30%。通过这一系列简略、粗率的推算,可知绍兴市区每年的图书销售册数大约是68万本,以每本图书作价25元为例,总体码洋为1700万。这是个颇为可观的数字,但现实很快碾碎了我们粗枝大叶的模型。8000元,这是新青年书店最新的月度营业额,按照书店20%的毛利计算,再刨去1000元的房租,两位合伙人每月都必须补贴一定额度的现金用以支付人工水电。书店的合伙人之一,同时也是本地最大的门户网站的运营者Funny曾戏言他开书店不过是为了在以后儿子的家长会上挂一个“书店老板”的头衔,自我解嘲的背后,是利益的让渡,这算不上多大的牺牲,却是足以令一座城市生辉的坚守。而另一位投资人,“南方书店”的大掌柜,版画家黄安华的气魄,则更令人瞠目,他以15万/年的价格,租下了一间双层店铺,此处本是酒吧,饶是如此,其人气与利润尚不能有盈余,作为书店,其前景的险恶可想而知。零敲碎打,精心设置,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应声而起。沉稳的色调,牢牢抓住大地的厚重感,素朴板木钉制成型的瘦宽书架,细心打制的沿窗高台,左一叠《随笔》,右一堆《读书》,让人觉着身处最原生态的“书林”,在书的环绕注视下,沉潜,默读。黄掌柜撒下一把无利可图的赌注,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桀骜,挑衅着这个时代的傲慢。真正的诗意便是在刑场上朗诵赞歌。

书店地图的变迁书写和承载着城市的人文传统与精神谱系,就像“左岸”、“莎士比亚”之于巴黎,“哈查兹”之于伦敦,“思存”之于纽约,“城市之光”之于洛杉矶,“诚品”之于台北。余生也晚,无缘亲临那些曾出没于绍兴的街角巷尾,兀自浅吟低唱的书舍。受益于网络,我得以从那些流传甚广的篇什窥见1990年代至今绍兴书业的起落荣辱。阿啃1919的《我最热爱的书店》、《但得爱书人似我》,公民1776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绍兴诸书店面面观》,夏传的《古城犹有书香在》,或漫谈,或追忆,或信笔随记,或速写,或素描,古城与书店曾有过的故事和瞬间被一一定格。

令人唏嘘的是,上述诸文提到的书店多半已不复存焉,毗邻绍兴最繁华的商业街、曾经盛极一时的东街书市早已是一幅兵荒马乱、门庭冷落的景象,两位最知名的书商接连挂印而去,理由苦涩而荒诞:贩书所得不如转租摊位之利。“新空气”、“新世界”这两家学术性书店,则如朝生暮死的蜉蝣,湮没于城市匆匆的脚步中,成为绍兴读书人的饭局上几声悠长的喟叹。阿啃1919真名蔡朝阳,是绍兴市稽山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是杏坛新锐,文章绵密凌厉,这几年出手迅捷,点了不少中国教育的死穴,同时他还是新青年书店的另一位合伙人,他自述“很长几个月,几个有投资意向的朋友见面总是在谈开书店,谈了好几个月,不断变化方案,从人文书店谈到儿童书店,以致经常被迫陪聊陪酒当听众的周云蓬、绿妖以为,这些人的兴趣就是谈论开书店事宜,而非开书店”,乐观者的清谈,以戏谑的态度和书生的偏执与某种冷硬的现实迂回对峙,这是一场小型的城市阻击战,几无胜算,却能升腾起一股精神性的内核,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新青年书店与南方书店隔街相望,近旁就是秋瑾的故宅,步行一刻钟,少年鲁迅抓药的恒记当铺静默地注视着古桥流水,远处百草园中的何首乌、桑葚、覆盆子怕已不在了。贴着河沿,阿Q借宿的土谷祠苍黄清冷,偶有香客进出,游人步履如织,凹凸起伏的青石板磨得溜滑见光。通往一座城市的心脏就是寻访它的书店,作为时间的记忆之匣,它贮藏着化为空气与情绪的历史,黝黯,朦胧,昏晕,阳光分成几束,悬浮的尘粒宛如群舞的精灵,同一的情境、不变的摆设披着神秘主义的光晕,细细地撕开一道缝隙,使你如临往事的现场。岁月如歌,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听着风轻轻地吹往书店的方向。


本高考为短文网高考频道观后感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最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