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短文原创文章 原创美文 浏览原创文章内容

《将军底头》读后感1000字

shortarticle 短文网 2020-10-02 22:04:05 1

《将军底头》读后感1000字

《将军底头》是一本由施蛰存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的1988-1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军底头》精选点评:

●书中包括作者的四篇历史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将军底头》(1)、《石秀》、《阿褴公主》。意识的流动流畅而又浪漫,整个故事就是一条将军意识流动的溪水,非常有意思的短篇创造手法。

●大唐版无头骑士

●仿佛魔幻现实的萌芽

●新感觉派

●石秀~

●将军可爱,古希腊悲剧式结尾

●信息量略大。modern/cult and psychoanalytic

●主要是为了看鸠摩罗什

●那么一点有趣。

●花的名字真好听呐,锦葵花、剪秋萝…

《将军底头》读后感(一):将军底头

施蛰存名字中的蛰让我想到蜇字,好像突然被蜜蜂叮了一下,以致暗自腹诽,这是我对新感觉派的全部印象。有趣的短篇,对于心理的描写虽不是丝丝入扣,却像是成功的初探,流泪的花惊定将军感动到了我。这像是分成两半的子爵的中国古代版,施蛰存和卡尔维诺有点对路。新感觉派的作家课堂上学过,作品却未曾读过,我总归是有点后知后觉,这可以作为一个开始,有一些如今不甚出名的作家,想找他们的东西读一读,也许有些别样的味道。

《将军底头》读后感(二):断头暴力美让人兴奋

首先,显而易见,这篇小说有很大篇幅的心理分析,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层层解剖,赤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探索意识和潜意识等方面的活动,揭示种族和爱的冲突。

其次,在整体构架上,故事是小于写作手法和结构安排的,就如施蛰存自己说的“他是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手法,纳入了现实的道路。”所以这篇小说给人感觉节奏紧凑,时间、空间的调度上很自由,是带有试验开创性的。

另外,在小说中有两个细节,被砍头处死的部下和吐蕃将领的头都露出了笑容,文本中对那个部下的笑容的描述是“嘲讽的狞笑”,这一点让人难以捉摸,不知道他在嘲讽的是什么,不过看到最后那个笑就给出了答案。花敬定将军深受心理折磨,他在唐朝长大,但内心一直对吐蕃家乡有深深的向往,尤其在目睹唐朝士兵的劣行后,更是萌生了叛反的念头,并受其困扰。之后便遇见了美丽的边镇少女,使得他陷入矛盾漩涡中,可民族、情欲和战争是无法共存的,所以花敬定的悲剧命运早就被暗示了。

最后,在小说结尾,花敬定带着没有头的身躯骑马赶回镇上,去找那个少女时的部分描写,不得不承认这一段让我瞬间兴奋了。在我的审美中这样的画面非常美,是一种悲剧性的暴力形式美,值得注意的是,他此时此刻奔向的是自己的爱情,是可以不顾一切名誉、权利、种族、性命的爱情。

虽然我不认为爱情可以舍弃一切,但任何人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都不难让人感动。

当然这种超现实的情节设置,无非是反映了人性中对情欲的自然渴求。

《将军底头》读后感(三):将军底布达拉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少陵的《赠花卿》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老爷子少见的一首赞乐诗,毕竟总忧国忧民也挺累煞人的,可也有人不甘心,从浩瀚的史书典籍中寻章摘句,认定了这首诗是在阴阳花卿,也就是平叛了时拥兵自称梁王的梓州刺史段子璋的花敬定将军。不过明人杨慎和清人沈德潜的这种猜想无所谓对错,正如鱼眼里为何闪过诡异的光,读者的千般理解,并不因异于作者创作之初的想法而失去应有的价值。

而民国人施蛰存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花惊定,一个忧郁、英俊而彷徨无归的异族将军,一个唐蕃边境小镇上的美丽艳遇。

他的老祖父是一个跟随商队来到锦官成都安家立业的吐蕃兵,正如所有膝下有个乖巧孙儿的老兵都会做的那样,他将自己风尘仆仆而又泥泞血腥的军旅生涯描绘得绘声绘色,波澜壮阔,其中不免有添油加醋,可即使孙儿发现了自己的马脚,他也可鸡贼地归咎为老年人的记忆错乱。

花惊定将军终于也踏上了祖父的道路,可这条路他要远比祖父走得更远。大唐的皇上允许西南强大敌国的军伍后代成为自己的将军,而花将军也用段子璋面目狰狞的头颅表示了对华唐的忠诚无二。可在这条荣耀与鲜血交织的道路上,花将军忽地迟钝地发现,拿起长矛的那一天起,祖父向自己描摹的无比惨烈而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将军与沙场的图景,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褪色,和黯淡。

汉人,自己永远不能融入的庞大的、密密麻麻的一个群体。他从作为一个步卒时,就厌恶自己那些只会在抢钱抢女人时勇猛如虎的所谓同袍们。呸!他对这群汉人士兵只有不屑的眼神。如果可以的话,他一年也不会跟这些懦夫有一言片字的交流,他令人生畏的体格和硕果累累的军功,也让这些懦夫只能用闪躲嫉恨的眼神来回应他的蔑视。

这种眼神还在,密密麻麻地附着在自己的脊背上,尤其在自己成为成都尹崔大人的爱将之后。可当他发号施令时,针一样阴寒的眼神虽不见了,他看到的只剩一颗又一颗贴到尘土上的后脑勺。与其说是厌恶,他对这永恒一般的眼神,感受到更多的胆怯。

所以他们仍然抢钱,他默许了。他们仍然抢女人,他也默许了。

他毕竟不再是一介可以只凭头铁的武夫了,他是一支边陲军队的统帅,不管这支军队是多么的恶味难忍。

他怕他们。

他知道他们逆鳞。他可以命令他们做任何事,包括去死,只要别妨碍他们卸下甲胄后“正常的宣泄”。不然,他的头颅,也许只比段子璋的晚几日悬空。

可也许胆怯只是胆怯,他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谁又说得准?

总归,是真没劲啊... ...这将军,这沙场。将军对自己的祖父产生了怨怼。

“乱山里瘴气如浓雾似的围合拢来,给雨水潮润着,沾在将军及其部下底面上和裹着毛罽的身上。”走在前往大雪山、前往自己半个故国的吐蕃国的羊肠山道间,花将军游思如雪。吐蕃国,对他既是一个陌生的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梦幻与神奇的国度,他的爷爷给他讲过伟丈夫松赞干布,讲过吐蕃九部的艰难一统,讲过文成公主第一次骑上牦牛的惊奇表情,当然还有高原上无数血性十足的吐蕃英雄的传奇故事。

他就要攻打他的吐蕃国了吗?不,他觉得他分明在朝圣他的吐蕃国... ...

处决了调戏民女的士兵,他被边民灼热的眼神包围了,他忽然有了一种自己为将有方,将士过境秋毫无犯的成就感,于是他错愕地嘲笑了自己。

他在这戎关待了一年又一年,俊逸的脸亦苍老了一年又一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对祖父的话一字不差地相信的毛孩子了。他知道,吐蕃兵也一样抢钱抢女人,吐蕃边民也一样善良地近乎天真。而敌军里的吐蕃将军也许像自己一样的苦闷,倒也说不定呢。

他叛逃的想法在脑海里回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像涟漪荡到了最后一圈水波,消弭在池中。

算!

可他没得到心灵的轻松,反而更是空荡空荡的,难过起来了。

多余人,局外人,他若是知道自己是一个宏大的文学母题的一个小成员,可能获得释然?

“将军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真的在想先把头砍下来吗?其实也不一定要将军把头砍下来才有办法,如果将军在军法上可以讲的过去,像将军这样的人,想起来哥哥也不会得再替我另外拣选的——”

将军侧躺在床榻上,头一回甜蜜地笑着。像将军这样的人,将军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喂!打了败仗的吗?头也给人家砍掉了,还要洗什么呢?还不快快的死了,想干什么呢?无头鬼还想做人么,呸!”

将军底头却流着眼泪了。她认出自己了么?若是认出了,原先那甜蜜的话只是畏自己的权势而说的罢,若是没认出,知道这无头鬼是“像将军这样的人”,她会后悔这番无情的调笑罢。可无关紧要了,无头鬼,竟还想做人么?

处决士兵和吐蕃将军底头转向将军底头,狞笑了。

《将军底头》读后感(四):一本你可能没听过的书:英雄亦是寻常人,矛盾激荡促悲剧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他的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其本人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创作中将历史故事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营造一种崭新的况味。可以说,施先生是中国第一个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的作家。 施先生将高高在上的英雄还原为真实生动的人,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心理,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其中,《将军底头》在这类作品中极具代表性。

施蛰存曾谈过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底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可见,冲突、矛盾是这部作品的底色。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他的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其本人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创作中将历史故事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营造一种崭新的况味。可以说,施先生是中国第一个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的作家。 施先生将高高在上的英雄还原为真实生动的人,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心理,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其中,《将军底头》在这类作品中极具代表性。

施蛰存曾谈过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底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可见,冲突、矛盾是这部作品的底色。 主人公花惊定将军战绩累累,偏又长得俊美无比,身上流着吐蕃与汉人的血。双重国籍的混血儿,面临吐蕃与大唐即将交战的状况,时常摇摆不定,既有着吐蕃汉子的血性,却又爱上大唐少女。将军战场上被敌人斩下首级,死后浑然不觉依旧跑去见心爱的女子,却被“颜控”的心上人无情嫌弃后流泪死去。在我看来,花将军的人生悲剧正是来自于性格上的矛盾,矛盾来自于人性,人性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家国权衡间的矛盾

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例证。众多流传于世的诗词亦是围绕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在中国历史上,更是有不少人在大是大非面前面临着极难的人生抉择:是要成全小家,还是要顾及大家。这种抉择在《将军底头》中亦有充分的展现。

主人公花惊定将军“并不是纯粹的汉族人”。一方面,母亲来自汉族,自己从小在大唐长大,更是成了大唐的武官。沐浴着大唐圣恩,又对成长的土地怀着浓烈的依恋之情,上了战场,自是要有一番作为,尽职尽责保家卫国的。更何况,大唐的繁荣昌盛,也让将军眷恋不已。另一方面,从父系血统上来讲,他是吐蕃人,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充满着对家乡故土的向往,身体住着吐蕃人的灵魂和力量,是血性的汉子,是骁勇的将军。 这种家国权衡间的矛盾在作者笔下有着不少表现,甚至可以说,矛盾引发的焦虑一直贯穿于花将军执行任务的期间,使得他奉命征伐吐蕃、面对职责时左右摇摆,心思不定。在弗洛伊德的焦虑论中有指出,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在小说前半部分,困扰着花将军的矛盾和焦虑心情,便是来源于此。既怕遇到祖国的兵,战场上刀剑不长眼杀了乡人,又怕不奉命会亏了自己的职守,反反复复地纠结。家与国如何权衡,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是难解的题,花将军亦面对同样的困境。

信念与欲望间的矛盾

常人眼中的英雄,自是应该无欲无求,一心为国家做贡献,不求回报,仿佛他们生来便是为了奉献,却舍弃了人本该有的七情六欲,变成了单一无情的形象符号。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中,由于深受时代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彼时文学作品更是充斥着“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但我们都知道,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其实也是食人间烟火、活生生的人。这一点,施蛰存通过对人物矛盾心理的细致描写,很好地展现出生而为人的欲望与理想信念之间的冲突,充满东方特色。

小说中,年已三十四的花将军,从未尝过恋爱的滋味,认为酒与战争才是他的定命,至于感情事嘛,那是不想追寻的烦恼,放现代,简直是钢铁大直男。没想到,“自以为永远不要懂得恋爱的花惊定将军,却分明感觉到那个偶然邂逅的少女的可爱,而且已经进一步深深地爱着她了……”在面对少女哥哥被杀死的场景,花将军一心惦记着少女,“这时的花惊定将军完全是自私的,他忘记了从前的武勇的名誉,忘记了自己底纪律,甚至忘记了现在是正在战争。”就在分神之际,花将军的头颅便被敌人砍下,以至于最后被少女嘲讽嫌弃,落得个流泪死去的悲剧下场。 在小说中,施蛰存取材历史事件,却又颠覆历史传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不再是“神”的化身,他们被还原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施先生的创作从思想上来说,是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性欲理论,并认为:“性爱对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将军眼见少女的哥哥已然战死,担心少女日后孤苦无依无人照顾,甚至在厮杀中的战场上心生不该有的幻想,仿佛看到少女在他怀里受着保护。就在将军陷入无边遐想、满心得意的时候,却被吐蕃将领砍去了首级。在这里,人被本能的欲望——性欲所支配,与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之间的矛盾激荡,成了花将军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波逐流与听从内心的矛盾

在《将军底头》中,花将军的部下以及边境上的武士都是横了心要征伐吐蕃,或是为了守卫家乡不受外族侵扰,或是为了建功立业成就辉煌,或是为了可以在战胜之后充分满足自己的欲望,尽情放纵,总而言之,无不好战好胜。再结合大唐的历史背景,盛世下皇帝野心勃勃,力求开疆拓土,宣扬国威,名垂千古,在整体社会环境氛围影响之下,众人无不充斥着雄心壮志。 反观花将军,身为武官,却萌生了不一样的心思,“虽则心中暗想着自己如果归顺了祖国之后,那时免不得要带了正直武勇的乡人直冲进大唐的境域来,把那些平素知道是贪佞无赖的汉人杀个干净,但现在看着这些蒙昧的,纯良的,要想依靠着他求得和平底保障的镇民底可怜的神情,倒觉得另外生了一种感想。——总之,战争,尤其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对抗着的,是要受诅咒的!”

要随波逐流,好战嗜战,征伐吐蕃,还是遵从内心想法,寻求大唐与吐蕃和平共处的方式,在我看来,也是花将军在战场上失了神,被砍了头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缘由。一方面,征战沙场是武将的天职,更何况奉命征伐,军令如山;另一方面,花将军却打心底有厌恶战争的想法,认为种族间的对抗,是要受诅咒的,这种矛盾与其意志不坚定的性格息息相关,花将军的悲剧因了这种内在矛盾的不自洽。 施蛰存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重新演绎,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展现花惊定将军的思想转变,把英雄人物的七情六欲剖析给读者看,这种写法在上世纪30年代堪称首创。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矛盾,性格上的缺陷,是将花将军推入死亡泥潭的关键原因。矛盾源自人性,悲剧源自性格,施蛰存的小说在传统文化的外衣之下,描绘出独特的东方心理,闪现出人之为人的光环:所谓英雄,其实也是普通人啊。

《将军底头》读后感(五):找一找《将军底头》里的欧化句和其他“不怎么合格”的句子

率领着这队骑兵的那个骑着神骏的大宛马,披着犀革,提着长矛,腰间挂着陌刀,荷着铜盾的英武的将军是谁呢? 【长定语】

不错,他还有着一股勇猛英锐的神情,镇日地如像夏云中的闪电似的从眉宇中间放射出来。 【长状语】

花将军带着他底部下到那里去呢,在这样使人愁闷的秋雨中,在这样跋涉艰辛的山堆里?这花将军自己也没有知道。 【否定副词】

所以将军底部下,打起仗来是无往不胜的,而胜了之后,总略微有些奸淫掳掠的不检行动,那也是像他们底无往不胜的名誉一样地被人们确信着的。【”是…的”句】 【动态助词‘着‘】

而在将军自己,却内心的否认着 。【名词作状语】

一百多年以前,正在太宗皇帝那时候,吐蕃国的赞普,英武的弃宗弄赞派了使者跟随了大唐天使冯德遐回朝来请娶大唐公主的时候,有许多吐蕃国的商人随从着到大唐境域里来做买卖。 【长定语】

将军虽然是由一个汉族的祖母和汉族的母亲所传下来的,但照父系血统上讲起来,他总仍然是一个吐蕃人,虽然他已三世住在汉族的国境里,虽然他父亲已经入了大唐的国籍。将军从小就听惯了矍铄的祖父所对他讲的吐蕃国底一切风俗、宗教和习惯经过了这老武士底妙舌的渲染,这些祖国底光荣都随着将军的年龄之增长而在他心中照耀着。 【照应语】

将军的祖母、母亲是汉人,虽然已三世住在汉族的国境里,父亲也已经入了大唐的国籍但照父系血统,总归是一个吐蕃人,

那时他是隶属在剑南节度使崔光远底麾下。

经过了几度的尝试之后,将军觉得这是他底能力所不能允许他的工作了。 【动词搭配】

从绵州起,沿路地他底部下开始骚扰着民间了。 【动态助词】

而现在,将军是又奉命统率着他底部下到险峻的大雪山边去征剿那屡次来寇边的吐蕃、党项诸国底军队了。

而第二天却降着阴惨的西陲的山雨了。【着加了这种句子非常普遍,似乎是英语过去进行时的影响】

【心理描写】

听说蛮夷兵的打仗是很凶猛的,他们有着锋利的刀,他们有着能够洞穿了一个人的身体而又飞出去射在大树干上的弩矢,他们有着能够从三百步之外飞来的标枪,他们有着坚密的藤牌,能够使射上去的箭和劈上去的刀全都反弹回来。啊,不是可怕的劲敌吗?──但是,想想看,跟着威名远震的花将军,不就是有了胜利的保障了吗?谁不知我们这支军队是到处打胜仗的,从前段子璋反东川的时候,他的军队不是号称有十万吗?崔将军吃了败仗,跑了;李将军带了兵去,打不了几仗,也败了。不是我们跟了花将军去才打得他一败涂地,连头颅都不保了的吗?这样想来,番兵虽然利害,但也似乎可以无虑的,花将军一定会有从前诸葛元帅的擒孟获那样的妙计。况且,听说吐蕃是一个西方的大宝国,那里有天下闻名的绿玉和红宝石,有火齐珠,有满坑满谷的牛羊和千里马,有好的地毡,有麝香,在赞普的大拂庐里,有着数千个裸体的美女,整天地弹着箜篌,敲着铜鼓,跳舞着,啊啊,如果打了胜仗,这些是都要给我们享受的了。从前在讨平了段子璋之后,只因为我们略略地向民家取索了一些酬劳,弄得朝廷里大惊小怪,连花将军也升不成官,我们到今天还依然做得一名小兵卒。现在是去征讨番兵,打了胜仗之后,掳掠些番邦宝物和女人,想必是皇帝所许可的吧,我们是去替他开疆拓土,难道还会有罪吗?这样看来,要是此番去打了胜仗,不但升了官,还可以稳稳地发一注财呢,好不快乐呀──

将军这样地心中筹划着,却再也筹划不出适当的主意来。因此,开始懊悔着前天的奉命出发了。 【动态助词】【双音节复合词】

【心理描写】

羱羝之神啊,我岂肯带领着这样一群不成材的汉族的奴才来反叛我底祖国呢。我已是厌倦了流荡的生涯,想要奉着祖父底灵魂来归还到祖国底大野的怀抱里啊。崇高的大赞普啊,还能够容许我这样的人作为祖国的子民吗?我虽然只有着半个吐蕃的肉身,但是我却承受全个吐蕃人底灵魂和力量。只要大赞普底金箭肯为我留着一枝,我是很愿意奉受征调的啊。在我,在卑贱的汉族里做一个将军,还是在英雄的祖国底行伍里做一个吹号兵为更有光荣些。嗳!你们,贪渎的蠢人呀,当你们开始想实现你们的梦幻的时光,那已是你们底最后了。

【环境描写】

国境是在大泸河的边上,渡了大泸河,便是连绵着几百里长的有着峭壁危峰的,草木不生的大雪山了。【长定语】在这大山的平谷中,人们可偶尔窥见那飘拂着的蜈蚣形的蛮旗。吐蕃兵底胡笳声也会得【情态动词】趁着顺风被飞舞的黄沙所裹着从这些山谷中传扬出来,使大泸河边上的汉族居民会很惊惶得纷纷跑上山岗,远远地瞭望,疑心吐蕃底兵又来袭击了。

A【环境描写】

这是一个小镇市。是在一个鹫形的高峰底下的平阳上。从山里曲折地流出一注青碧的溪水,便在这个镇市前面和平地经过,再向西转一个弯,绕过一个小山,流入大泸河里去了。镇上的人家,并不很多,如果要说一个数目呢,那么我们就说是有一百数十户罢。每一家的屋子都面对着那条溪水,溪边长着很好看的柳树、柽树或槐树。这样,这个小镇就构成了在西陲的扼着大唐与西南蛮的交通要道中的美景了。

*************************************分****割*****线**************************************************************

比较 沈从文 《三三》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C 比较 汪曾祺 《七里茶坊》

这是一个中国北方的普通的市镇。有一个供销社,货架上空空的,只有几包火柴,一堆柿饼。两只乌金釉的酒坛子擦得很亮,放在旁边的酒提子却是干的。柜台上放着一盆麦麸子做的大酱。有一个理发店,两张椅子,没有理发的,理发员坐着打瞌睡。一个邮局。一个新华书店,只有几套毛选和一些小册子。路口矗着一面黑板,写着鼓动冬季积肥的快板,文后署名“文化馆宣”,说明这里还有个文化馆。快板里写道:“天寒地冻百不咋①,心里装着全天下。”

【评】汪曾祺写一个市镇可以写到供销社黑板上的快板书里的豪言壮语。”一个邮局“,”一个新华书店“在汪曾祺那里都算是一个句子。而这种句子施蛰存在三十年代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不过,也许跟三十年代的关系不那么大,还是人的原因。不然,怎么解释废名在1924年就写出了:

”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往长了整,往洋了整,往书面整,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而往小了写,往短了写也是一种有意的选择。读施蛰存总感觉是在读一件披着中国外衣的西方故事。《将军的头》就是一个骑士故事,从架构到语言都是洋味十足。而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一路则是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中国味道。

*****************************回*****归********线******************************************************************

但是这有什么用处呢?戍兵是简直听了战争要逃跑了的,不中用 。【程度副词】

镇上的那些沸着胜利的热血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轰集在一家酒店门前的散列在大树荫下的桌子上的,立刻被其中的一个眼光锐敏的人警告着,都含着怀疑的神色,立起来瞭望了 。 【生造的动词】

前前后后围合了许多因为震惊了他底威名而来瞻仰一番颜色的镇上的武士们和妇女们,他也好像没有知道。 【没有和不的混用】

【心理描写】

将军也很容易毅然地决定他底新生命的。但是将军之所以到了这里,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取一个果断的解决者,是为了将军对于第二故乡的成都实在也很有些留恋。将军虽则未曾娶妻,而见父母双亡,并没有什么家室之累,但自己本身就是在成都生长的,至今也有三十四年了,就温柔的将军底思想来讲,对于祖国吐蕃的感情倒似乎不如对于成都的感情热烈;但另一方面。将军底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拽回他底祖国去。将军同时有着这样的两个心,所以觉得烦乱了。将军是企慕着从祖父嘴里听到的武勇正直的吐蕃国的乡人,而一面又不愿意放弃了大唐的如在成都一般的繁华的生活,同时又不忍率领着乡人,攻进成都,代替了汉族人而生活着。将军不时地擎了空酒樽痴想。


本原创文章为短文网原创文章频道原创美文栏目收集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